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我是祖国的同龄人,特撰小稿与国同庆。我不想讲,也讲不好什么大道理,只想说说我老家村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因为,一滴水中可见太阳,一个小小山村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是我们祖国的伟大变迁。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刚刚记事,老家的村子里,还有不少石头墙茅草顶的房子,人们管它叫“草铺”。村子狭窄胡同的围墙,全是黄土与石头砌就,七扭八歪地似乎快要塌倒了。这些简陋的房子和曲里拐弯的石墙,不只是我们一个村子独有,在山区农村里随处可见,它们既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亦是昔日时代的明显标记。
我老家曾有过很多名字:“火爨”“火钻”“火村”“火红”;村名改来改去,却总也离不开一个“火”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村中严重缺水,是出了名的“干巴火村”。村子初建时,全村人靠饮山泉水生活,随着人口增多,村里才打了两眼水井。雨水丰勤时,人畜饮水尚可维持,稍有干旱,井水便供不应求,大旱之年,更是水贵如油。村里人挑水需要排队,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老弱病残只能靠亲友帮忙。甭说干净水舍不得用,就是一盆涮锅水,也要反复使用,实在浑浊了才能喂猪喂鸡或作和煤之用。那会儿各家各户单干,人们想水、盼水,却只能望水兴叹。
1952年春天,黄安坨村和何各庄村先后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典型如灯塔,让人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火村在老党员李万祥的带领下,第一个成立了由24户自愿组合的互助组。1956年,村里又成立了全村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李万祥被选为第一任社长。1958年5月,斋堂地区成立了人民公社,李万祥担任了火村村的第一任村长。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生产之本,要想让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向富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严重缺水的问题。李万祥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不断地往大山里跑,寻觅引水入村的方法,看到山涧里的溪水,日夜不停地白白流走,他心疼极了,决心在大山深处筑坝截流,在半山腰上开山修渠,把山水引到村里来。李万祥说:“过去一家一户地单干,开山引水这样的工程,的确连想都不敢想。如今,我们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前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尽管困难重重,但这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办法总比困难多!”1958年,北京大学一批干部教师来村里体验生活,听说村里要筑坝引水,立刻融入其中。他们进山考察了解情况,帮着确定坝址,绘制图纸,一场前所未有的引水工程开工了。全村齐出动,他们兵分两路,青壮年负责挖河基,老弱妇孺负责开山修渠。
开山挖渠的人们也毫不轻松,他们除了掘石挖土之外,还要为筑坝运送水泥、石料。由于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疲惫不堪的人们仍然咬牙坚持。北京大学得知情况,派来两个班的学生来工地支援,还赠送了两台汽油泵,昼夜不停地抽水,加快了工程进度。公社的领导也从所属各村里抽调劳力,经过一冬春的艰苦奋斗,一座长17米、高约5米的截流蓄水坝筑成了,一条长达1200多米的盘山渠修成了。
引水入村之后,村里的6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还多。有了水,村里买了锅炉机、发电机,用村里自采的煤,在斋堂地区办起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成为京西深山区用电的第一村!有了水和电,村里盖起了洗澡堂,不仅全村人可轮流洗浴,邻村不少人也经常跑来洗澡。村里发展促进了生产,精神生活亦成为人们的需求。他们盖起一座可容纳三四百人的大礼堂,今日看来算不得豪门,在当时却轰动十里八乡。村里人编排文艺节目在礼堂里演出,请城里专业剧团来演出,村里的文化生活非常活跃。
20世纪80年代,经济大潮涌动了人们的心思,山村人固守家园的观念动摇了,不少人不再精心打理田事,似乎进城打工、离乡创业才是最好的谋生出路。于是,村里不少人家搬走了,那些闲置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像极了“聊斋”里的荒宅。有些人甚至卖了旧宅老院,村子陡然空荡了,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好似暮年的老人,默默地呆立在夕照里。白天,宽阔的河滩上,只有寥寥几个老弱妇孺凑在一起闲聊。太阳刚落山,许多院落早已关门闭户,只有微弱的灯光告诉人们,这里还有人烟,这里还是村庄。熟悉的家园生疏了,我心灵亦变得孤寂,似乎追寻不到儿时欢悦的记忆。
时间跨越到2000年,艰难的岁月教会了人们坚强,也使他们深刻地懂得了幸福不会从天降的道理。在我国富民政策引导下,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他们利用山水资源优势,自己集资400余万元,兴建了闻名遐迩的双龙峡旅游景区。这里,有别具一格的“山地小火车游”,有人工建造的高山平湖“玉龙湖”,有百年野猕猴桃林,有村人自行设计的螺旋梯,有惊险刺激的山间栈道,更有20多米高、10余米宽的天然瀑布“日月潭,以及高30多米、宽20多米的“飞龙瀑”。独具特色的山水,无人工雕饰的自然景观,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无数,游客高峰时,每天可达两千多车次,日住宿游客达数百人。
村里的景区不仅为众多游客提供了赏玩之地,也使村子得到快速发展。景点安排了村中的几十名劳力,不少人家办起了“农家乐”,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成为景区的辅助工程。村里景区的投资者,每年都能分红,低的几千元上万元,多的可达二三十万元。村里人没有充裕的资金,没有专业的设备,没有资深的专家,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靠的是一双肩膀两只手,靠的是愚公移山的坚毅。
回到家乡,我到一个发小儿家串门子,他正在盖新房,随意闲聊中,他说:“你瞧瞧,我这个破院子撂荒了十几年了都无钱打理,如今咱自个儿盖房,国家还给了六七万元的补助。国家要是不强大,就是想给也给不了。这真是水养鱼,鱼靠水,党和国家的灿烂阳光,把咱百姓的心都映红了,咱打心儿里感谢党,感谢国家呀!”
我知道,他的话是发自肺腑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农村修路、饮水、美化、净化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国家对低保户、残迹人和困难户出台了建房补贴政策,对搬迁改造和危旧房等,经申报批准,按照规定标准分别给予补贴,使农村困难户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保障。山乡人几乎年年有人盖房子,光我们一个村子,受到党政策恩惠的就有几十户,全国累计起来,这是一笔多大的开支呀!
“火村”村,不过是全国成千上万个村庄中的一个,它就像一架巨大钢琴上的小键盘,弹奏得是时代发展的音符;它由贫困走向富裕的发展轨迹,映衬的是祖国不断强盛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彻底甩掉昔日受人欺凌的屈辱史,是祖国由一穷二白到昂然屹立东方的强国史。
2024-09-27 总第1830期
上一期下一期
弹奏时代音符的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