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闫吉闫菲)人们的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或特殊日子,都喜欢拍照留念。如今,数码相机、智能手机让照相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各种影楼、工作室也层出不穷。但有一家年代久远的照相馆,却一直受到门头沟人的青睐,寄托着很多人的美好回忆。这就是红光照相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寻找照片承载的记忆。
62岁的李兆裕是地地道道的门头沟人,前几日他带着2岁的小孙女来到红光照相馆拍摄家庭写真,时代的进步虽然改变了大家拍照的心态和习惯,但李兆裕依旧喜欢来这里拍照,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定格美好的瞬间。
“我从上中学开始的证件照到后来参加工作的工作照、拍结婚照,再到有孩子以后跟孩子拍照合影,基本上都是在这家照相馆。”李兆裕人生的重要时刻都是红光照相馆记录的。
拍照、选片、修片,爷孙俩很快拿到了冲洗好的成片,其中一张照片还裁剪了复古版的花边,这更是勾起了李兆裕对照相这件事的美好回忆。
李兆裕告诉记者:“照相这个事儿,在我上学时是挺奢侈的一件事儿,给我拍个照片比给我买个好吃的心里都高兴。”
在李兆裕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儿子百天时在红光照相馆拍的照片,将两代人的照片放在一起,李兆裕可谓感慨良多。
李兆裕边看照片边说:“这张照片是孩子在百日的时候照的,原来是带着儿子去照相馆拍照,三十年后的今天,是带着小孙女儿去。这个是情怀,门头沟人还是认这个地方的。”
在红光照相馆里,我们能见到很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即使只是拍简单的证件照,大家也会直奔这里,认的就是红光的质量和服务。我区还有很多市民和李兆裕有着同样的情结。“我的结婚照也是从红光照相馆照的,当时的店在河滩。我们是1980年结的婚,那会儿照相才5块4,这么多年来,只要照相就是到这里,自己就认这个红光照相。”
红光照相馆现在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开票方式,桌面上摆放的算盘,年代感十足的样片和logo,用自己的方式将40多年的历史保留至今。工作人员李雪莲告诉记者,过去学习回来修片儿,都是用毛笔蘸墨汁调好以后的颜色修照片,如果照片上边有白点,我们就会用墨把白点堵上,这种方法就等于是修片儿。如果照片上有黑点儿,我们就会用刮刀把它刮下去,基本上这个片子就完成了。如今,摄影设备和后期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学着用电脑修片儿。
红光照相馆,至今仍用冲洗的方式出照片,这种原始的激光数码冲扩设备占地大、成本高、出片慢,但出片质量却是照片打印机无法比拟的。
红光照相馆工作人员李芳介绍,激光数码冲扩设备冲洗出来的照片保持鲜艳度时间长,十年二十年都不变色,打印的照片短的三个月长的一年半年可能就褪色了,所以红光照相馆还保留着传统的机器出片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相馆的业务和客户群逐渐减少,现在员工也只剩下5个,虽然人少了,但“老红光人”的学习精神和服务劲头没有变。
市民们对红光照相馆的情结不仅仅是这里留存着岁月的痕迹和原始的照片冲印技艺,更是感受着这里工作人员一如既往传承下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到这里照相的市民说,从一进门看见那几个字心里就亲切,进门以后这里整体环境和服务,都像印在脑子里,所以他们的服务也换来了像我这样的忠实顾客,每次需要拍照都愿意到这儿来。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手工冲洗到机器冲洗,虽然拍照设备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摄影师的耐心和坚守。热情接待每一个顾客,认真对待每一幅作品。岁月流逝,影像永存,用心经营,终得民心。一间小小的照相馆留住了门头沟人的美好回忆,并继续讲述着照片上的精彩故事。
- 标题导航
- 区民政局为全区户籍人口购买自然灾害公共责任险
- 加强督查督办 提升信访办理成效
- 大型原创舞台史诗剧《永定人家》登陆BTV大剧院
- 一间小小照相馆 用照片承载记忆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门头沟区支会成立
- 我区召开分区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
- 供热工作是重要民生工程要充分做好供热服务工作
- 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内容 切实把便民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 我区举办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培训会
- 区工商分局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政策
- “花园式”再生水厂今年投入使用
- 区食药局严查网络销售化妆品
- 11月份第二周环境考评得分排名情况
- 讲述“四个一”故事传承门头沟精神
- 区领导带队检查校外培训机构
- “五进农村”助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
- 我区低收入帮扶工作有序推进
- 采取多项措施 维护良好水环境
- 景山学校门头沟校区项目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 大台街道小微工程解民忧
- 家门口体验冰雪运动 感受冬奥氛围
- 曝光台
- 梨园社区积极解决居民用水难问题
- 城子村开展文化体育节羽毛球比赛
- 区婚姻登记中心 为金婚夫妇上门补办结婚证
- 琉璃渠社区开展预防煤气中毒宣传活动
- 学习种植风信子
一间小小照相馆 用照片承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