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深度解决“三农”问题制定的重大决策,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村镇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六篇当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构建和谐美丽乡村为目标,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策略的有效落实,还进一步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乡村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现阶段工作提供了依据。
门头沟区有着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地质文化,有富蕴人文历史的名山文化,有与北京城形成、发展息息相关的水文化,有解释人类发展史的古人类文化,有辉煌的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有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还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及其厚重的军事文化等。这些文化载体多集聚在乡村,是乡村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2018年7月16日召开的中共门头沟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坚定弘扬文化,保护传承我区独具特色的“六大文化”,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建筑文化古色古香,历史文化上口上墙,红色文化感己感人,民俗文化常颂常扬”。村镇文化建设是打造底蕴深厚的魅力之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村镇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村镇文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城乡融合、协调推进、产业融合、文化守护和改革创新的国家战略,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形成共同的行动,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青年人为追求更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的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不断衰微,乡村对于青年人的归属感越来越弱。只有通过村镇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提升农村精神风貌,焕发新时代乡村气象,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建设等奠定基础。
(二)村镇文化建设是维持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共同探索努力实现的巨大工程。同时,乡村振兴涉及面极广,要实现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同时要实现的是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平衡的、充分的发展。乡村振兴不能过分依赖政府相关部门个别惠农政策,更不能停留在政府扶持项目方面,必须调动起广大乡村人民建设家园的自信、热情和积极性。这种乡村振兴战略主体的文化自信才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让更多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三)村镇文化建设是保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养,保护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同时,由于靠近城区和拥有丰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城区游客的吸引力等优势,以及北京市城市规划对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造成的产业发展的限制,所以,对于门头沟区的乡村而言,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就业增收的必然选择。乡村文化的挖掘、传承、塑造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支撑。
二、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镇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传统文化衰微、公共精神丧失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乡村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是产生于城市发展中的消费文化、享乐文化和个人主义。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劳动岗位的缺失,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农村“空巢化”、乡村消亡等现象屡现不鲜,传统家庭伦理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留守老人无所依、留守儿童无所育、乡村破败、乡村贫困加深等问题。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郊,由于受到大城市吸附效应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更为突出。区内村镇地区的寺庙、古建筑、古村落、古遗址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习俗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花会、民间戏曲、手工业技艺、口头文学也逐渐消失。由于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民道德素养教育的缺失,也造成农村公共精神的缺失。虽然农民物质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近些年在农村出现的上学无用论日渐抬头、金钱至上论、封建迷信盛行、不孝顺父母、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皆是源于缺乏有效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引领。
(二)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供需不平衡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门头沟区的不少农村都在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修建了图书室、村史馆、文化站、文化墙、礼堂等,为村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重投入、轻实效等问题。一些图书室的书籍与群众需求相差较远,可读性较低;一些村史馆的建设,内容简单,只是单调的图片展示,缺乏深入挖掘和科学整理概括;一些文化站或礼堂的利用率极低,引导群众组织相关文化活动的形式较少;一些文化墙,缺乏村落特色,劳民伤财。甚至,一些图书室、村史馆等文化场所经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普通群众还是通过电视、棋牌、闲聊天等传统方式消遣娱乐。相关部门在文化基础建设过程中没有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和村落特色,没有深入挖掘普通百姓在文化方面的兴趣点和需求,造成了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在提升百姓文化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效用较低,功能失灵。
(三)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文化附加值低
2011年11月,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成立,负责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决策咨询,协调落实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协调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快速发展,协调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等工作,先后探索建立了包含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妙峰奇石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整体而言,我区文化产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缺乏整体长远规划和设计,各自为阵、只顾追求眼前利益、文化产业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存在,品牌效应不明显,对区内传统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的挖掘利用率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市、全国的影响力比较小,文化附加值偏低,文化产业对区内生产总值和村镇地区群众增收的效益较低,文化产业链经营格局尚未形成。我区文化产业还存在企业层次不高、同质化严重,产业融合不够,政策扶持较弱等问题。
三、村镇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是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要保护好我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门头沟区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古庙古寺、碑刻石刻、古院落、古墓、古道、古树和军事防御体系等,这些文化载体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门头沟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也是一笔无价的文物宝藏。在农村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这些文化载体,在村落规划改造过程中也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利用,深入挖掘村史,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象征。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有效举措,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戏曲、窑神文化、古幡会、京西太平鼓、龙泉务童子大鼓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二)科学推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村镇文化事业的关键,也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首先,地方财政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一定的基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对口帮扶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的力量,加大对村镇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其次,要盘活现有文化基础资源,通过系列文化惠农工程,利用重点节庆,开展文化演出、运动会、科技文化培训等,通过举办优秀图书乡村流动展览等形式,提高图书等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紧密结合各村镇的特色文化项目,集中文化优势,通过建立纪念馆、博物馆、文化公园、地方戏曲中心、民俗文化展览等形式,发挥地区文化特色。第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
(三)创新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对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乡村而言,要充分利用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对于没有文化资源的乡村,可通过文化再造的方式赋予其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对乡村独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文化具有强渗透性和强关联性,要探索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味。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四)把文化建设与生态宜居建设紧密结合
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覆盖现代农业、创意产业、生态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尤其我区而言,更要认真落实生态涵养区的区域功能定位,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推进山区绿色廊道和绿色村镇建设,在村镇规划、重建过程中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打造生态型的“美丽幸福门头沟”。在文化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监督,对于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及时治理。在对农户文化引导教育过程中,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传递到每家每户,提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加强文化教育和引导,提升村民道德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深入挖掘传承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慈文化、德文化、善文化、孝文化、信文化等,讲好乡村故事,提升农民道德水平,如充分发掘斋堂镇灵水村的举人文化,提升村民自强不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意识。同时,通过开展科普讲座、道德讲座等,强化农民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环保意识等;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教育广大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新时代推进加强村镇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启发
(一)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村镇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文化较为落后的乡村人民群众来说,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相对于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等,村镇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极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方面。对于我区而言,区域地理特点、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等因素限制了我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村镇文化建设,改变乡村文化落后面貌,满足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和诉求,这一方面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践行;另一方面,也是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区的必然要求。
(二)村镇文化建设过程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村镇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需要通过长时间、全方位的努力而不断提升的。要引导全社会从战略高度认识实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村镇文化建设不仅要发挥区文委的主导作用,还要发挥区文创中心、史志局、园林绿化局、农委、精神文明办等相关单位的协同作用,要积极引入乡村文化民俗专家学者的智库力量,发挥文化创意公司的产业开发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结对帮扶单位、第一书记等的协同作用,共同努力助推村镇文化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农民是村镇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全程参与者和获益者,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动员,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了解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最大限度调动起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坚定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振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城市文化的根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主流文化对乡村文化不断产生冲击,乡村文化影响力相对于城市而言,对于国民的吸引力不断减弱,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集中表现在乡村村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自卑,缺乏弘扬乡村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所以,坚定乡村村民的文化对于振兴乡村文化至关重要,要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要通过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的先进事迹、案例、经验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同时要通过民俗活动、文化讲座、科普活动等形式,提升村民保护传承文化的自觉性。
(四)妥善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优势,促进文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也是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区域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有些类型的文化资源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难以产业方式进行完整的诠释,而经过产业化加工的文化也的确可能改变本来的面目,这种文化资源不应追求产业化或商业化,而应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文关怀;有些类型的文化产业必须实现集聚发展,才能形成聚合效应,提升文化产业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有些文化产业不能过分求同发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恶性竞争。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特别注意大搞噱头、空洞无物、生搬硬套等不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申志清/文
- 标题导航
- 三大品牌助推我区精品民宿发展
- 打造“门头沟小院” 当好“两山”守护人
- 我区降小到中雪各部门多措应对
- 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四次会议
- 我区召开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工作座谈会
- 我区举办“总部企业走进绿水青山门头沟”推介活动
- 区领导带队检查在施工地
-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门头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的决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
- 十二届门头沟区委反馈第八轮巡察情况
- 热心奉献的“小巷管家”
- 12月份第三周(12.9-12.15)河长制基本情况
- 我区2019年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圆满收官
- 王平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 区市场监管局采取四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 12月6日-12日镇街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排名情况(倒序)
- 12月份第2周环境检查得分情况
- 老旧小区居民用上了天然气
- 社区举办贝壳制画活动
- 建设村居养老驿站 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 道路不平车难行整体修复变通途
- 我区举办第三届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
- 志愿服务项目大比拼交流分享提升服务质量
- “三送法”点亮国家宪法日宣传周
- 开展“除四害”防病保健康知识宣传
- 举办康复知识讲座
- 积极开展扫雪铲冰活动 保障辖区居民出行安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镇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门头沟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