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毛泽东主席派访问团到宛平县革命老区慰问,赠送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田庄高小支部旧址
中共宛平临时县委旧址(青白口村)
1927年初,中共门头沟煤矿特别支部秘密成立。图为中英煤矿旧址
反帝大同盟主要活动地——下清水高小旧址
八路军挺进西斋堂里
八路军宋邓支队杜家庄会师旧址
1940年3月,粉碎日军十路围攻示意图
冀热察区党委大三里旧址
1938年3月,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52年,宛平县政府机关驻地——西桃园村
1949年,门头沟区政府(门头沟军事管制委员会)驻地——圈门窑神庙
斋堂川“红色走廊”交通路线示意图
宛平县人民政府印章和北京市第十六区人民政府印章
模范党支部锦旗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园
1951年,宛平县各界人士踊跃捐献支持抗美援朝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马栏旧址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塔河旧址
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023年12月14日是门头沟解放75周年的日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今天,在这特殊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让我们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初心使命,缅怀光荣岁月,努力激发灾后恢复重建与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使命担当!
一、门头沟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开展早期活动、创建组织的重要地区
早在1920年,李大钊创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时,就曾派其成员王复生到门头沟矿区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1924年,在外地加入中共党组织的田庄青年崔显芳返回家乡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开始在农村进行党组织的创建。1926年,中共北京地委在现门城地区设立门头沟特别支部,专门研究和组织工人运动。1928年,中共燕京大学支部派石德山等人到三家店一带建立支部并组织穷人联合会,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冷楚到门头沟矿区负责组织工人运动和党组织建设工作,并于1931年建立中英门头沟煤矿党支部。1931年春,河北省委派保署特委贾汇川(贾恒江)以教员的身份到当时宛平八区下清水高小开展革命活动,并于当年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2年,李葆华到门头沟矿区负责党的工作,并于第二年成立了中共门头沟特委。1932年,中共北平市委派特派员马建民和刘云志、李育民先后到田庄高小任教。在他们的指导下,建立了田庄高小党支部。1932年秋,在崔显芳建议并主持下,成立了中共宛平县临时委员会。1933年春天,中共宛平县委正式成立。党组织的不断壮大,不仅直接促进了当时人民群众政治素质的提高,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中共宛平县建制奠定了基础。二、创建中共宛平县建制,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摇篮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北方局、中共北平市委、八路军总部分别派人深入现门头沟区青白口、斋堂、清水一带宣传抗日,开创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组建了中共宛平中心县委,成立宛平抗日自卫会筹委会,民先队、平西游击支队也相继建立。1938年3月,八路军邓华支队进入平西斋堂川,司令部就设在西斋堂村聂家大院。邓华支队在斋堂安营扎寨后,迅速整编了地方武装,以现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所在区域为基础,3月底,在东斋堂村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宛平县正式建制(下称平西宛平县),首任县长魏国元,继任焦若愚。为团结各界一致抗日,保卫新生政权,民主政府建立后,自上而下地筹建了民众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人民武装自卫队。由于有主力部队为依托,平西抗日根据地以斋堂川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邓华支队连续攻克怀来的矾山堡、蔚县的桃花堡、涞水的金水口等敌人据点;在紫石口建立了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在谢家堡建立了宣涿怀联合县政府。此后,邓华支队又袭击了门头沟、房山坨里车站,攻打了南口、高崖口,平息了大村事变。1938年5月,宋时轮支队进入斋堂川与邓华支队会合,组建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并挺进冀东。斋堂川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摇篮。1939年2月,以萧克为司令员兼政委的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斋堂川正式建立,成立了以马辉之为书记的冀热察区党委,平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便于开展工作, 1939年3月,平西宛平县建制撤销,改建昌(平)宛(平)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先后粉碎了侵略者多次“扫荡”:1939年4月,粉碎了敌军3000余人对我平西抗日根据地腹心斋堂地区发动的春季“扫荡”;1940年3月,经过14天大小30余次战斗,粉碎了敌军6000余人分10路对我平西抗日根据地发动的春季“扫荡”,毙伤俘敌军6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1940年10月,经过半个月大小15余次战斗,粉碎了敌军10000余人分10路对我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和野三坡地区进行重点合击的秋季“扫荡”,毙伤敌军29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成功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其间,昌宛党组织领导广大革命群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了刘恭、安玉阁等宁死不屈的抗日英雄,发生了王家山抗日堡垒村40多名老弱妇孺,宁死不向侵略者屈服,被活活烧死的惨案。从1939年至1942年,经过抗日军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把平西建成为巍然屹立于敌后的较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昌宛联合县政府改建为昌宛房联合县政府。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日伪据点一个个被逼退。昌宛房联合县的各原建制县所辖境域大部分被抗日军民掌握。根据新形势发展,1944年9月底,晋察冀边区决定,撤销昌宛房联合县建制,恢复平西宛平县建制。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塔河,王天瑞任宛平县长。平西宛平县建制恢复初期的工作方针是: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寒岭以东地区,在现潭柘寺、永定地区建立前方工作委员会,把平西宛平政府的活动扩大到了丰台、房山和石景山。到1944年底,除少数公路、铁路沿线的敌伪据点外,现门头沟山区已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三、成为稳固的解放区,率先迎来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1945年4月,斋堂据点的日伪军在东斋堂村王家河滩被我主力七团和县游击队围歼。自此,斋堂川全部解放。随后,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先后摧毁栗园庄据点,智取利丰煤矿,收复大台煤矿,一度解放门城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建为宛平县民主政府,县长为傅万睦。县委、县政府移驻潭柘寺、戒台寺一带,准备进驻长辛店(日伪宛平县政府驻地)。当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侵占现门城地区及潭柘寺、永定地区,县委、县政府机关被迫先后转移至阳坡元及鲁家滩,板桥及大台,再后又撤至煤窝。1948年12月14日,门城地区解放,至此,现门头沟全境迎来解放。解放后,门城地区及永定、潭柘寺地区单独建制,并划归北平市管辖(后为北京市辖)。余部归宛平县管辖,宛平县委县政府驻大台西桃园村。1949年1月15日,中共门头沟区委、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地窑神庙。此后,门头沟区行政名称不断调整:1949年3月19日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八区;同年7月1日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区。1950年8月,北平市第二十区改称北京市第十六区,直至1952年9月。1952年9月,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中央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宛平县建制、十六区建制撤销,现门头沟区全境与现房山部分区域组成北京市京西矿区。1958年5月,京西矿区建制撤销,现区境更名为门头沟区。
四、门头沟区作为革命老区的主要历史贡献
一是党的组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门头沟人口数为123570人(包括:二十区总人口47747人和宛平县总人口75823人)。1933年,平西宛平县共有党员40多人;1937年底,70户以上的村庄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500多人;1949年底,党在区境内共建有198个支部6700余名党员,其中宛平县党员6199名。二是这里诞生了京郊第一个人民政权。1938年创立的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期间因根据地的变化,曾改建为昌宛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昌宛房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恢复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建为宛平县民主政府。1949年改称宛平县人民政府,一直到1952年9月宛平县建制撤销。其巩固的行政区域以现门头沟区斋堂川为主体(原宛平县七区、八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扩展至现门头沟行政区域内除门城地区、永定、潭柘寺地区外的全部地区。其驻地先后有现斋堂镇东斋堂村,清水镇塔河,潭柘寺镇阳坡元、鲁家滩,大台地区的板桥、西桃园等地,其建制存续期间,领导这里的人民先后完成了动员人、动员枪、动员粮、土地改革、支援前线、恢复生产、支援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历史性任务,是我党在京郊领导人民政权建设的成功实践。三是这里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之地。抗战期间,门头沟区作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郊抗日斗争一直以这里为稳固的后方和战略支点。这里是邓宋支队会师之地,是八路军第四纵队、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诞生之地,是冀热察区党委、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挺进军司令部等各级党政军驻所所在地。有60多位开国将军在这里战斗过。四是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平津的桥头堡。战争年代的门头沟,不仅正面与敌作战,同样在隐蔽战线作出卓越贡献。1939年创立的妙峰山平西情报联络站及其交通线是根据地乃至后来的解放区与平津等方面联系、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林迈可等国际友人、众多优秀分子、大量稀缺物资通过这里到达根据地和解放区,大量重要情报通过这里发往或送达解放区,在清风店、解放石家庄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聂荣臻赞誉,“一份情报抵得上十万兵马”。
五是这里的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牺牲。抗战期间,平西宛平县185个村有142个村18350间房子被侵略者烧毁。沿河城2000间房在半月中被烧3次,一个偌大的村子最后只剩90间房。黄安坨20天内被烧7次;柏峪村共被烧19次。抗战期间,这里有3946名优秀青年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第四纵队中每5人中便有1人是斋堂川人;挺进军七团、九团、十团均为斋堂川子弟兵团。其中,820多名子弟兵和干部为国捐躯,850多名子弟因为战争致残。有1476名优秀分子参加抗日工作,为整个平西输送了大批干部。这批人解放前后又南下北上分赴全国各地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其中,有133人(不完全统计)担任了地师级以上的职务。至新中国成立,门头沟共涌现出1189名革命英烈。平西宛平县共有烈军工属4669户16129人,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门头沟革命老区的历史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以及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历史,是新时代老区儿女缅怀光荣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历史教材,是现今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在灾后恢复重建、推进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进程中砥砺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版图文由区档案史志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