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paper/1779/20240322083845746542.jpg)
张栓柱
过年空闲时,再次拿出家里留存的早年用过的户口簿、中小学毕业证、结婚证、计划生育证、工作证、工会会员证、医疗证、汽电车月票、邮票、购粮证、购货证、米面粮油票等。细细打量,每种票证背后都有一段意蕴悠长的故事,饱含着不一样的酸甜苦咸味道。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套用一句流行语,叫“阵痛期”。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米面粮油、鱼肉蛋、棉布、棉花、煤炭、烟囱、“三转一响”乃至香烟、火柴、蜡烛、肥皂、灯泡等商品,无一不在计划、定量供应范围,要拿对应的票证购买。
先说与温饱关系最大的米面粮油。那时,每家每户大人孩子都按定量供应,写在粮本上,每月月底月初拿购粮证到街道办事处领取一回。一张张五颜六色、方寸大小的米面粮油票,从50克到5000克有六七种之多,而且都标着使用期限。有的人参加工作后,为了给家里多增加点口粮,主动要求到一线班组工作。因为,在一线班组工作的定量,比在科室、后勤多几斤,像煤矿下井的工人,每个月定量比地面工人多十多斤。
过去,过年供应的牛羊肉(主要供给回民家庭)、带鱼、香油、麻酱、花生瓜子等,也是凭证购买,你家几口人,能买哪样、多少,售货员先看购货证,买过哪种写在证上。那些年,一年发一次的布票、棉花票,很多家庭当宝物收着,只有孩子结婚做新被褥,或者小孩子过年要做新衣服时,才拿出来用。没参加工作的孩子平时身上穿的,要么,是哥哥姐姐穿小了弟弟妹妹接着穿,要么,就“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么凑合。
那时的粮店、副食店、百货商店和农村供销社,不仅都是“国”字号的,而且,有点像分片包干,一个居民区(村)基本就一个。大家购买使用票证的商品,只能到指定粮店、商店,否则会白跑路。另外,那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种“大件”,也是凭票供应,想买哪样都得先找票。当年,我家买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单门冰箱和彩电的票,有朋友帮助找的,有单位发的,都有购买期限,有的还要到市内、商场去买,过期不买票就作废。
过去,规定购买期限的商品还有很多,像过年供应的富强粉、带鱼、花生、瓜子,为坐月子的妇女供应的红糖,入冬供应的烟囱、炉火烧的煤等等。所以,有的人家不急需某种东西,就让给有需要的亲友邻里,尽量不让“指标”作废,物尽其用。有一点这里啰嗦一句,就是那年月售货员随手写在购粮本、购货本上的文字、数字或者“√”,极少听说有谁为了多买什么涂抹过。为啥?售货员一旦发现有涂抹痕迹,不管有意无意,一准认定是人为的,东西买不成,还没面子。
彼时的购粮证、购货证,斤斤两两粮油,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购货票,料理着各家各户炉火饭桌,左右着人们的温饱冷暖。如今,想起那个漫长的票证日子,如梦如幻,抑或有点不可思议,寒酸清苦,但那时大家就那么共同忍耐着、守护着。因为,我们国家那时正处在爬坡过坎时期,只有风雨同舟才有希望,才能跨过去。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经过党和人民齐心合力奋斗拼搏,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今天,我们的国家终于强盛了起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甜美。那些浸润着乡愁满满、酸甜苦咸的一张张票证,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光鲜色泽,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但其蕴藏的历史文脉依然清晰如初,时代文化、地方特色韵味依然淳朴浓郁,令人品鉴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