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深夜坚守河道,严密监视洪水动向
对古老的沿河城来说,在400多年的历史中,值得记忆的实在太多,但2023年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沿河城遭遇了百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在洪水面前,沿河城人作为长城的儿女、戍边将士的后代、革命老区的一员,用来自先辈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豪气,觉醒抗战时期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红色基因,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一
2023年7月29日夜,天气预报的中到大雨如期而至,然后是中雨、大雨、暴雨轮番上场,犹如一场激情演绎高潮迭起的演唱会。偶尔的间隙,也是小雨吟唱,中雨和鸣,持续到30日晚间,依然没有谢幕的迹象。这场雨,下得酣畅淋漓、无拘无束、肆无忌惮,似乎借来了“钱塘江”,打翻了“鄱阳湖”。
旱情解除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平复,隐隐的不安开始笼罩人们的心头。这种不安伴随着夜晚的降临,愈发浓郁。果不其然,午夜开始,百年罕见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暴发,南山和万柏山之间的西河滩,除了泄洪道就是村里的土地,十几米宽的河道沟满壕平,洪峰挟裹着乱石、树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受惊的野马在河谷里汹涌咆哮。虽然每年雨季,防汛是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处在山口、水口交汇处的沿河城更是不敢懈怠,但洪水来得如此迅猛,仍旧让人猝不及防,山体大面积滑坡、房屋漏雨、墙体倒塌、南城墙倒塌100多米、电线杆和灯杆东倒西歪……
31日上午,村口公路道班门前十几米宽的公路被拦腰切断100多米,通往外界的公路断了。伴随着交通的中断,10点35分,与外界的通讯也戛然而止,10点43分,网络瘫痪,连座机也不例外。随着信息中断的还有电力,而由于电力的中断,机井无法抽水,生活用水随之出现危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二
其实,自收到天气预报有大到暴雨那一刻起,斋堂镇沿河城村就把防汛、防灾放在了首位。在斋堂镇副镇长刘德明,沿河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索伟的带领下,村“两委”早就进入临战状态,根据村庄具体情况,制定了周密的防汛预案。从29日开始,刘德明驻村,村“两委”全员上岗,24小时执勤。
“两委”班子包括索伟共7人,其中有5名党员、2名退伍军人,是一支政治觉悟高、作风过硬、团结协作的队伍。索伟当过兵,自上任以来,带领着“两委”班子,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大雨来临后,索伟和同为退伍军人的村委委员韩嵩等人加强巡逻,一刻不敢放松警惕。除了巡查村庄街道、城墙周边外,还冒着瓢泼大雨紧盯村外泄洪河道,并不时到上游两沟交汇的沿河口查看,密切关注河口动向。同时,与河道上游沿线各沟域的西大台、王大台、龙门沟、石羊沟、沿河口、沿河城办事处工作人员保持联络,一旦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各级政府也作了预警安排,区消防部门派出的消防员和镇派包村干部,赶在雨情发生前就已入驻沿河城地区,传达上级指示,组织指导防汛抗灾,协助各村处置因暴雨引发的、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指挥抗洪抢险。
30日下午6点49分,龙门沟的宋学坤打来电话,说发现少量洪水。龙门沟离沿河城只有30里,当时雨量不大,但两侧山崖陡峭,山水汇集沟底极易引发山洪。历经3个多小时,晚上10点30分洪水抵达沿河城。期间,“两委”成员坚守河道加强警戒,严密监视洪水动向。凌晨2点20分,眼看洪水不仅丝毫没有减退,反倒持续上涨快要溢出河道,结合当天的雨量,刘德明、索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转移清水河的村民。
午夜时分,所有人都进入了梦乡,雨幕中只有沿河城“两委”成员宋广普、索连风、魏元会、韩嵩、王存国、李进华和村里仅有的两位年轻人魏来、韩增诚,在刘德明、索伟的带领下,忙碌穿梭于村里村外,睁大警觉的眼睛,为全村人巡逻站岗。
在沿河城桥头,索伟带领的临时抢险突击队分头敲开一户户家门。村里留守老人居多,有些老人眼花耳聋不明情况,说什么也不愿离家,他们便反复耐心地做解释。当村民走出家门,在微弱的手电光照射下,看到门外汹涌的洪水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接人的汽车早停在桥头的胡同口,有车的村委们使用私家车参与抢险,疏散出来的村民坐在车里等待转移,抢险突击队员还在大雨中一次次往返、一家家喊话、一遍遍清点人数,反复确认每家每户不遗漏一个人。
大雨如注,灯光交错人影交织,汽车马达声混杂着焦急的呼喊,奔跑的脚步呼应此起彼伏的联络,近在咫尺的洪水不断上涨……当所有避险群众安全抵达事先准备好的安置点时,时针已指向凌晨3点,清水河7户16口居民从接到转移通知到全部撤离,前后仅用了20分钟。
村民安置点干净舒适,标准的三人间、两人间,后续不断有房屋危险户、房子漏雨的村民被安置进来。等安置好所有人,索伟又带“两委”班子成员逐门叮嘱大家,千万不能回家,明早会派人来给大家送饭。
安置完村民后,几人回到村委会还没来得及喘息,西关一户村民报告,院外墙体两次坍塌堵塞了水道,胡同积水没过小腿,山水已灌进了院门,如不及时疏通,相邻两户村民也有被淹的危险。险情就是命令,抢险突击队再次出动,险情解除已是凌晨4点多,虽然穿着雨衣,但全身早已湿透,说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三
按照往年的惯例,沿河城村民安置点设在索登才家的古城山庄。接到通知后,他和妻子王树香就做好了准备。村民入住后,夫妇俩更是忙碌,既要协助村里安置村民,提供各种应急物品,还要负责大家的一日三餐。从30日夜间开始,他们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早上4点钟就起床准备早餐,一天只能休息4、5个小时。最初的几天,安置点村民多,人员往来频繁,古城山庄每天有100多人住宿就餐。随着各路救援人员的进入,人数越来越多。截至8月6日,共接待2000余人次,储存的一次性餐碗全部用完。
多年经营的积累,古城山庄储备了充足的物资,大到建材、帐篷,小到粮食、燃气,这些物资不仅能救急,还能救命。除了本村避险村民,山庄还免费收容了因交通阻断,滞留村里的探亲暂住、游客、外来务工等所有外来人员,还有后期赶来的各路救援人员、媒体记者……他们无条件地担负起特殊时期沿河城所有外来人员的基本生存需求。
道路交通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成为灾区的生命线,决定着抢险人员、设备、救灾物资等到达灾区的时间和速度。等待不是办法,自救才是当务之急。最严重的断路是村口道班门前,十几米高的护墙被冲毁,长达100多米的公路被斩断,这是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村民刘红涛站了出来:“我家有钩机,这事交给我!”
抢修刻不容缓,一条简易公路很快通到沿河口,紧接着就是打通王龙口、向阳口,刘红涛带着父亲刘喜在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村民师正新也自告奋勇加入抢修道路的行列,开着钩机向东岭进发。在公路抢险人员到达之前,沿河城村已提前打通了和周边村的交通网,为下一步的赈灾互救创造出了先决条件。
四
7月31日到8月1日,流经沿河城的洪水达到了极值,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当时洪水已侵占了南山至万柏山之间上百米宽的河谷。下午4点左右,巡河人员发现,永定河边幽州路口的山崖上有两人呼救,而他们所处的位置刚刚发生过两次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处境十分危险。但是由于洪水上涨过境,百米宽的激流险滩水高浪急,根本无法施救,只能示意对方尽量往高处去,保证安全等待救援。
半夜2点,救援人员放心不下再去河边查看,大声喊话并用照明设备呼应联络,对方也用同样的方法回应。知道遇险人员安全,大家才稍稍放下心来,但如何解救他们脱险着实让人大伤脑筋。
又是一夜大雨,又是一个难眠之夜。8月1日早上,大雨转成小雨,索伟带着绳索和救援人员来到河边,试图展开营救,此时的洪水经过一夜大雨更加凶猛,流速极快,虽说永定河边长大的孩子水性极好,但强行涉水仍无异于冒险。
而让人更加担心的是,不管如何呼喊,对岸再无回应,被困人员下落不明。连接两岸的光缆线杆被冲得倾斜在河上,几根光缆垂在河中被洪水拧成了一根绳
索,索伟带几个人想抓住绳索泅渡过去,坚持着走到河中央,终因水急浪猛越接近对岸绳索悬挂得越高而失败。
遇险人员的安危牵动着沿河城人的心,特别是去向不明后,更是令人忧心忡忡。下午,救援人员再次试图营救,终因洪水不退再次无功而返。经过一天一夜的泄洪,8月2日洪水开始慢慢减退。期间,抢险人员数次去河边查看,寻找救援时机。下午,始终不甘心的索伟带领“两委”成员组织村里精干人马韩增利、白文良、韩广清、韩福臣、韩增诚、魏来、刘天新等人,带着简陋的救援设备再次来到河边,这时的洪水虽然还是奔腾汹涌,但毕竟收敛了许多,河面明显变窄,岸边露出了沙滩。他们在下游寻到一处相对较窄的河道,砍倒旁边的核桃树,找来长长的电线杆和铁管,借助倾倒的树干用绳索搭起一座连接对岸的简易“浮桥”,终于成功过河。
搜救人员过河后,没有发现两人行踪,遂派白文良、韩福臣趟着没膝的淤泥向火车站方向继续搜寻,确定两人已安全返回到火车站,至此救援行动才宣告结束。
五
原沿河城办事处附近有8户16口村民,虽然离河道还有几十米,但为安全起见也被划入转移范围,妥善安置在地势较高的办事处大院。8月2日,通往办事处的道路被毁,大门口成为断崖。附近村民索登云家虽地势较高,但紧靠山根,山洪下来后,屋后淤泥堆积到半墙,为确保安全,村“两委”决定让他们一起转移。
此时,进出办事处的道路早成了泄洪沟,虽然洪水明显退去露出了部分沙滩,但两道7、8米宽的洪沟横在面前,要想进入办事处需涉水过河,几个人毫不犹豫地跳进没至大腿的水里,相互搀扶着趟过两道河,进入办事处。
78岁的赵桂兰老人腿脚不便,连惊带吓根本无法行动,魏来年轻,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就走,过河时老人因为害怕双手紧紧搂住魏来的脖子,急流中的人本来站立不稳,加上负重,被勒得喘不上气的魏来几乎要窒息,但他心里明白,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能松手,在大家七手八脚的帮扶下,终于把人背过了河。
王怀忠多年患病,腿脚不便,平时走路都不利索,根本过不去这么急的河,年轻力壮的韩增诚二话不说,背上就走。晕水的魏元柱和聋哑人索登明,站在河边吓得腿打颤,索登明更是吓得乱叫就是不过河,救援人员连拉带拽将他们全部安全转移。
90岁的王文香老人房屋漏雨,村里了解情况后,提前把她接到安置点。老人卧床多年,已无法行走,当过消防兵的韩嵩受过专业训练,轻轻把老人背出来,放到王存国的车上接到安置点……
7月30日至8月3日是安置点人员最多的,只要家里有安全隐患,全部无条件安置,修城的23名外地务工人员加上本村30户92人共计115人,住满了43间安置房。
六
除了河道附近的村民,其他避险群众根据天气预报,几次疏散又几次集结。没有广播、没有手机,全靠村“两委”步行入户通知。几天下来,他们雨衣没离身,捂出满身湿疹。索连凤、李进华两位女将,自始至终参与抢险各项工作,后续负责物资接收登记、发放,受灾房屋调查、各种数据汇总、统计,工作细致繁杂,每天不停地奔走,连续几天下来体力消耗很大,人累得又黑又瘦。李进华的丈夫被困在30里外的石羊沟,让她十分牵挂,村里忙不完的事加上着急上火,一天也吃不下饭,但工作一点不耽误,忙完倒头就睡,爬起来接着干。索伟劝大家轮流回家休息一下,但没有一个人离开,都说回家待着也不踏实。
村党支部委员宋广普这两年身体一直不太好,嗓音沙哑说话都很吃力,但仍然坚守一线,冒雨抢险,坐镇组织物资接收发放等,一干就是一天。村委委员魏元会组织能力强,深得乡亲们信任,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来主事,遇事沉着有主见,抢险救援回回不落,处处跑在前面,出谋划策不辞辛苦。
村委委员王存国是老党员,从灾情开始就跑前忙后,事事操心件件落实,腿勤手也勤,家里的车跟公车一样,进山的路全毁了,为龙门沟村民送物资需绕行雁翅镇大村、河北省镇边城村,找不到合适的向导,他便自告奋勇。第二天一早安排完工作后,他带领消防战士驱车150多里,再徒步20里背着物资送到村民手中,回来已是晚上9点多。次日,照样早早来到村委会,60多岁的人一点不服老。
韩嵩一直住在村民安置点没回家,小伙子机灵勤快,走路带风干啥像啥不打怵,安置村民粗中有细,运送物资风风火火,往王大台、西大台送物资,早上4点就起床,背物资上山比谁背得都多……
老中青三结合的“两委”班子,个个是索伟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一声令下全都跟着往前冲。索伟心里明白,沿河城有现在的局面全是“两委”带着大家干出来的,他们太辛苦了。
困在沿河城的23名修城外来务工人员,食堂面临断炊,人心惶惶。索伟知道后,主动为他们提供粮食、蔬菜,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他说:“不管是谁,只要是在沿河城就得有饭吃。”道路打通后,索伟掏出身上仅有的5500元现金,给他们当回家的路费。
南城外是一处村民的承包地,每年雨季,南山下来的山水都会流经南城墙,再沿山势流到两边的山谷,城墙如同一道防洪墙,保护着城东村民的安全。根据往年的经验,南门外的城墙根雨水一大,总会有一处水毁的旋洞。8月3日雨一停,果然发现每年的旋洞处,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坑洞。村里立即派人带林业队员赶往南门外抢险,一旦旋洞再扩大势必会危及城墙,若城墙被毁洪水从豁口冲进城里,窄小的北门根本来不及泄洪,半村人恐有被淹的危险。
七
洪灾发生后,沿河城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抗洪救灾热情高涨。因为老龄化,村里60多岁的男人都当壮劳力使用,根本不用动员,能到一线抢险的全都站了出来,自告奋勇争先恐后,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有物出物,没人讲条件,没人提报酬,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村民,保卫家园。
韩嵩带着王树元、刘天新、韩福臣负责从镇里往回拉物资,一车车、一趟趟,没人喊累,捐助的物资到村后,村民抢着卸车入库、协助分发,自觉自愿。
8月5日,通往门头沟城区的简易公路通车,由于灾区生活不便,部分村民开始投靠亲友,6日陆续离村。村民王树莲的女儿也来接她,可无论女儿女婿如何说服动员,王树莲一口咬定不走,当时她被分配在村里开水饮用处烧水。有人劝她,你放心走,烧水可以换别人,她却说:“不是怕没人烧水,当初入党宣誓时是怎么说的?现在村里有难,我怎么能一走了之?!”
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有很多,村里有难我不能离开,干不了大事我可以帮着干点小事,小事干不了,我可以帮着掌个眼、出个主意。村民魏治茂家住城区,每年夏天回来避暑,但他一直在村里坚守,有事搭把手,没事村里转转、看看,给年轻人出个主意,当个参谋。他说大家的家,就得大家来操持,大伙儿的事儿,就得大伙儿来分担。
8月3日开始,每天有人负责全村消毒,提醒村民饮用开水,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严防灾后疫情发生。安顿好村里的救灾工作,索伟就想到了2里之遥的沿河口村,听说那里灾情严重,他骑上摩托赶去查看,道班前的公路冲毁,只能弃车从院后的山上绕行。到沿河口村一看,家家被淹,吃饭都成问题,随即他决定让古城山庄做饭,村里派人送饭进村,这一送就是3天。送饭的人抬着大桶的饭菜,越两道高墙趟着没膝的淤泥再乘索道进村,当时,古城山庄的村民食堂粮食并不充裕,大米出现短缺,但是,不能眼看着兄弟村的村民不管,只能先顾眼前。随后,他又打探向阳口村灾情……
危难时刻,自救互救,自助互助,沿河义举,大村风范!听说古城山庄大米要断顿,村民王自敏、韩增诚自发送来大米,更多的村民送来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春天储存的山野菜……那几天,背篓提篮、拉着小车给村民食堂送各种食材的人络绎不绝。
断电意味着断水,灾民食堂人多用水量大,不能缺水,村民索登信反应机敏,拉起水桶赶到地势较低的“索道人家”民宿“抢水”,8大塑料桶自来水暂时保证了村民生活,同时,山庄贮存雨水洗菜、洗碗清洁卫生。
村党支部委员索连凤提出城后自家水池存有准备浇地的百十方水,可以用来救急,村里立即派人拉水管接通蓄水池,水池的水毕竟有限,找水势在必行。困难难不倒沿河城人,大家集思广益,有人想到西关废弃多年的小井,赶去一看果然有水,赶紧派人淘洗干净接上水管,半天不到小井的水引到了邮局前。随后,村民刘喜在将东门外大蘑菇头的山泉水也引下山来,全村吃水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村里的污水池被堵,村民回家拿出自家的水泵抽水。停电后,村委会大院和受灾村民食堂的冰柜急需用电,有发电设备的村民慷慨献出自家的发电机救急,大家轮流使用,没柴油了有人送来柴油,保证机器运转。8月2日晚8点20分村委会大院的灯亮了,人们的心也随之亮了起来。
八
灾情发生后,沿河城卫生服务站站长韩志霞就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电脑不能开具药品收据,她就手工记账。几天内,药房几乎被买空,工作量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她还要随时出诊,趟着淤泥进村入户。当时,沿河口村被洪水包围,人员根本无法进村,消防人员建了一条索道。3个月大的孩子生了病,在刘德明的带领下,64岁的韩志霞冒着生命危险划过惊涛骇浪之上的索道出诊。经救治,孩子安然无恙,家属感激不尽。
村里的老人们见到她抱住不松手,哭着说:“你可来了,我们可看见你了!”韩志霞深知灾后心理疏导的重要,安慰大家:“不用怕,我们有党的领导,有镇政府,一切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另一名村医王树善当时被困在城区,灾情发生后他心急如焚,道路刚抢通就拉着一车救灾物资往回赶,路上遇到交通管制,他返家穿上白大褂再次进山,警察被他感动破例放行。他沿途为各路抢险人员发放矿泉水、西瓜等物资。回村后,他意识到水灾后易发生流行病,担心相应的药品斋堂医院供应不上,说一旦药品短缺,他就自己出山采购药品,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地区灾后卫生安全。
无需上级指示,没有行政命令,两位乡村医生自觉担负起灾区医疗救助责任。为缓解沿河口村的压力,沿河城卫生服务站还无条件承担起沿河口村村民安置任务,为老弱病残人群提供帮助,房间走廊住满了避险的村民。
九
党和政府时刻关注着灾区人民,社会各界也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8月2日,直升机飞临沿河城地区上空视察灾情。3日上午,斋堂电管站站长李雷带人徒步往返60里,勘察电力线路受损情况,为恢复供电做前期准备。4日开始,个人捐赠物资陆续抵达沿河城;5日9点20分,机身印有首都公安字样的直升机再次飞临灾区,空投救援物资。
8月5日上午11点,一名蓝天救援队员带着一名武警战士骑着满身是泥的山地摩托车来到村委会大院,卸下发电机和药品,又心急火燎奔向下一个救援点。随他同来的武警战士张龙浩留了下来,他是随部队徒步运送物资的,路况艰险摩托车经常抛锚,他被临时抽调协助这位救援队员运送物资。张龙浩立即加入村民自救的队伍,下午2点,60名部队官兵艰难跋涉30里背着救灾物资赶到沿河城。
8月6日,北京养护集团调拨平谷养护人员带着设备长途跋涉6个小时支援沿河城,到达后正值中午12点多,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抢修作业;7日《新京报》记者到灾区采访;8日燃气车开始送气下乡;9日,王存国带领消防战士往返300多里往龙门沟向阳水运送物资;10日下午5点30分,电力恢复;同日下午6点20分,恢复正常供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和沿河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13日下午,最后一批受灾群众返回家园。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灾难中的沿河城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村庄有惊无险,村民安然无恙,人员零伤亡,这是沿河城抗洪抢险的胜利。
十
家乡发洪水的消息一经传开,急坏了山外的孩子们,回家道路受阻,只能电话联系,通讯中断后再没有父母亲人的消息,更是焦急万分。
31日深夜,疲惫不堪的索伟回到家,虽然已是凌晨1点多,但想到信息不通,山外的人肯定着急,就用手中的卫星通讯设备,把手机通讯录中所有在外居住的沿河城人的电话打了一遍,告知家里的情况,最后说:“请你们放心,只要我在任一天,家里的人就有饭吃,有地方住!”
为了一村人的安危,自洪灾发生后,索伟每天忙到深夜,回家也辗转难眠,坐在院子里抽烟,想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方方面面。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灾情,谁都没有经验。
儿子在昌平上学,灾情发生后一直联系不上,不知情况怎样,这要是当书记前,他早去找了。爱人知道他担子重压力大,心疼地陪着,一坐大半宿,只要早上出门就不见人影,常拿着降压药满村找人。
当沿河城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一座风雨中的孤城,山外沿河城的孩子们已经行动起来,他们成立了微信群,互通信息,关注家乡灾情,时刻准备着为家乡做点什么。特别是接到索伟报平安的电话后,更是激起他们参与家乡抗洪救灾的热情。得知村里断水的消息,在道路刚刚抢通,汽车还无法通行的情况下,自驾山地摩托车带着物资赶回家乡。随着路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捐助家乡的行列,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回家乡。
“你为我们守护父母家园,我们是你的坚强后援!”成为沿河城所有孩子的心声。第一个带着救灾物资回到家乡的是李辉、阿全、师立业,虽历尽艰辛辗转颠簸,依旧坚定信念,归心似箭。紧接着,李程带着药品回来了,8月5日,道路稍有好转,刘丰阳开着电力工程车回来了,两天后,包括发电机在内的捐赠物资运回沿河城。
一个身穿蓝天救援队标志服的小伙子,带来了一个车队和一帮志愿者,卸完物资后村民感激地说:“谢谢你们!”小伙子笑着说:“不用谢,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原来,他是村民高国建的儿子。黄娟的父母户籍在向阳口村,这次也在转移安置之列,她带着捐赠物资回来接父母,临走眼含热泪:“谢谢!谢谢你们照顾我的父母。”
韩明、郭翠娟是沿河城学校1988届毕业生,得知家乡受灾后,成立了同学微信群,倡议联合起来支援家乡,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为不影响道路抢修,7日凌晨3点,满载27名沿河儿女深情厚意的3车救灾物资从门城出发,100多里山路耗时近5个小时。这些人都是到山外谋生的普通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正式工作,有的还是低保户、癌症患者。
还有王勇、李泊妍、师洋、韩叶、王丽、索腾、高国进、韩超、韩越、白杨……太多的名字、太多的感动。当年,在沿河城的大街小巷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在戏台前嬉戏玩耍的娃娃,已长大成人并能为家乡遮风挡雨了。
患难之中显真情,一车车满载深情厚意的救灾物资运抵家乡,感动了父老乡亲,温暖着灾后所有家乡人的心。灾情发生后,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的乡村医生王树善,不仅自发捐助物资还慷慨捐献20000元善款,其姐姐王树兰更是专程携80岁的老伴、曾在沿河城地区从教8年的陈著峰老师,踏着泥泞的山路回乡看望乡亲并捐资5000元。陈老师激动地说:“我热爱沿河城,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与家乡父老共度时艰,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家乡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