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永
杜春永(1920年-2005年),斋堂镇马栏村人。1936年,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中共宛平县第一区委会书记。历任中共宛平县委执委兼区委书记,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书记,八路军宛平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副厂长、党委第一副书记,洛阳市委副书记、洛阳市委书记处书记,河南省机械工业厅厅长、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国家建材总局副局长、建筑材料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2005年12月4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杜春永,少年时,在下清水高小读书,在具有地下党员身份的教师指导下,开始阅读红色书籍,学习革命理论。1936年在校期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在河北省18中学读书期间,在进步同学彭城和学校王闻夫先生的影响和组织下,杜春永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发动同学们支持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拥护二十九军抗日、声援绥远抗战等活动。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杜春永回到老家,在家中接待了宣传抗日的共产党人李金亭,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主动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1938年2月,八路军邓华支队进驻斋堂,协助中共宛平县委建立宛平抗日民主政权,杜春永积极参加抗日政权的各项工作,同时参加了两个培训班,一个是青年干部培训班,一个是军政干部训练班。在学习过程中,杜春永和同学们成立歌咏队、出墙报,还学会打枪、使用手榴弹,轮流站岗放哨,进行军事演习。培训结束后,杜春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县优待抗属委员会工作。不久,又被派往民众抗日救国会做宣传工作。
1939年3月,杜春永参加边区党委党校干训班;同年夏,杜春永被分配到中共宛平县任第一区委会书记。这段时期到1940年秋,日军对平西先后进行多次大“扫荡”,在这一过程中,杜春永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在斗争中壮大党的组织,从事党组织发展工作。从对敌斗争、减租减息、扫盲运动中发现入党积极分子,在妇救会、青救会、反“扫荡”的实际工作中考验,到1940年的时候,平西各村都建立了党支部,逐步成为对敌斗争的战斗堡垒。二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权改造。各区建立区公所,成立武委会,积极改造村政权,使村政权掌握在群众手中,实行“三三制”精神,大力开展民主宪政运动。三是建立群众武装,开展对敌斗争,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建立“模范队”“游击小组”,在“反扫荡”中取得的战绩受到县里好评。四是广泛发动群众,关心群众生活。
1940年秋到1941年末,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就在这时,杜春永奉调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3年,杜春永到晋察冀中央党校学习,第二年7月,从党校学成归来担任宛平县委书记。杜春永年少时参与学生运动,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锻炼和考验下,也逐步走上党的领导岗位。
杜春永担任宛平县委书记时期是抗日战争后期与解放战争初期,主要工作是巩固老区、开辟新区,边战斗边生产,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在根据地积极进行土地改革,调动根据地农民生产的热情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
1948年,杜春永调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任秘书,同年4月,任豫西区党委研究员,河南省开封市委秘书、直属党委书记、二区委会书记。1949年,任开封市总工会第一副主席。
1984年,杜春永离职休养后,对在平西工作期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撰写了在任宛平县委书记的战斗经历,为门头沟区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本版图片由区委党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