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志民诗百首》
张志民
人们都知道“沙里淘金”的艰辛,但又有谁知道小胡同里“淘书”的乐趣?
当年,我工作单位在西城丰盛胡同的东口,家在门头沟。中午休息没地方去,常常步行到胡同西口,政协礼堂北侧一个很僻静的小胡同里,踱到一家很冷清的小书店里。书店很小,经营面积也就几十平方米,但经营的书籍很有特色,以各种文史资料为主。这一天中午,我又一次来到小书店,从书架上摆放的文史资料选辑中随手拿下一本,信手一翻,一篇名为《诗缘》的文章就跳入了眼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张志民。
“张志民,现代著名诗人,《诗刊》主编。北京市门头沟区张家村人。时代、家乡、父辈……使作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在民歌和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为创造民族化大众化的新诗作出了贡献。”这是文章的编者按。
读到这里,心中怦然一动,虽然我的祖籍不是门头沟,但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在门头沟长期生活和工作。不想在这闹市的小胡同里竟然读到了有关门头沟的人和事,心里不禁生出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
在我的印象里,诗人个头不高,穿戴平常,一副很慈祥的模样,我与他见面是在文化方面的几次会议上,没有过深的交往。读过他的名篇《王九诉苦》,以及“风吹太行绿,雪打燕山白”等数不清的好诗,与他在门头沟工作的三个侄子一起多次谈论过他们的伯父。我也与张志民的爱人傅雅雯认识,那时,她还是《北京文艺》的编辑,其中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门头沟区大峪街道工作,业余时间经常给《北京文艺》投稿。一个夏日的中午,正是午休的时候,我趴在办公桌前睡大觉,突然“咚咚”的敲门声把我唤醒。我睡眼惺忪,打开门一看,是当时门头沟区广播站的站长,门头沟文人当中的大手笔刘颖南,正站在门口大大咧咧地冲我笑呢!他的身后是一位文静的中年女人,我不认识。刘颖南见我发愣就介绍说:“这位是《北京文艺》的编辑傅雅雯同志。”我连忙请他们进屋里说话。
傅雅雯一落座,就拿出我前不久寄出的一篇稿子要与我谈一谈,刘颖南补充介绍道:“傅老师不是外人,也算是半个门头沟人,他爱人就是张志民,咱山沟里走出去的大诗人。”
这时,大峪街道党委书记黄克明闻讯也来到我的办公室,他是从公安局调出来的,一说起张志民,他连连点头说:“认识认识,当过我们斋堂派出所的所长嘛。”
事后我才知道,诗人张志民在公安部工作时,曾在斋堂挂职担任派出所所长。这位所长走遍了斋堂川的沟沟坎坎,还拿出1000元给公社,提出要为家乡的地方公益事业尽一点心意。在20世纪50年代,1000元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在体验基层民警生活时,他写出了《派出所长》,诗中描述警民之间的鱼水情:“所长走到群众家,大人小孩围着他,孩子问他叔叔好,大嫂请他抱娃娃……”从公安系统出来的黄克明当然不会忘了他们队伍中的杰出诗人。
傅雅雯在回忆张志民的文章中写道:就是在张志民到北京城里工作后,也在心里挂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那里的山山水水,那些忠厚、纯朴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他的诗中。家乡人民的生活带给他创作的意境,他从心里热爱家乡的大山和土地,还有那潺潺流水的小河沟。
往事让我走神,手中的书又让我入境。我开始阅读起《诗缘》,仿佛听到诗人与我的交谈……
张志民回忆:“在这块泥土上,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山乡,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各方面都是不发达的,但也正因为它的偏僻和古老,民间的口头文学比商业化了的城镇,保留得更多。在我还没有迈进学校门口的时候,家乡的戏曲、秧歌、民间小调,成为了我学前接触的第一种文化。”——营养,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被幼芽吸收的。
“由于父亲教书,可以吃到一点‘偏饭’,这使我较早的粗通文学,能够自己阅读了。童年时期,求知欲很强,从这个时候起,我从父亲买来或借来的书报上,开始看到那种既非五言,也非七言,句子长长短短,排列并不整齐的诗,这便是我和自由体诗的初次见面。”
“我和诗交上了朋友,而且‘打得火热’,可以说有诗必读,每有人从城里带回什么书刊,哪怕是张包粉条的废报纸,只要上面有诗,总要拿来念,如果有韵,念上两遍,常常可以背诵下来。”由此看来,没有如饥似渴地学习,就没有超乎寻常的成功;没有如醉如痴地迷恋,就不会有不同凡响的诗人。
“对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情感呢?不是自己身上有什么诗歌细胞,而是生活环境,培育了我对诗歌的兴趣。”——这是张志民的谦虚,但有一点是对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颗松柏的种子,如果泡在坛子里也不会长成栋梁之材。
“父亲的爱好很广泛,属于文化生活方面的东西,差不多他都喜欢。他古文不错,常写些旧诗,字写得很好,每逢年节,或是谁家有什么婚丧嫁娶,乡亲们常求他来写对联、挽帐,对这些东西,他不愿用那些陈词滥调,大多是自己现编。记得在家乡一带兵匪横行的日子,父亲用家乡的地名,出了一只上联‘灵药寺哪有灵药’,要我来对,我想了几句,都不对仗,最后他对为,‘安家滩难以安家’,我觉得很妙,虽然说不出什么道理,却能体会到那种美妙的味道。”
张志民悟性极好,从诗的优美意境,从歌的动听旋律中,他见到家乡的炊烟、落日,听到村边的松涛声、流水声……他坐在父亲的身边,接受着父亲的教诲,父亲一面教一面讲,那诗的语言、歌的节奏,像层层涌浪似的,拍打着诗人的心弦,使他进入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张志民对家乡充满了爱恋,他写道:“我家乡的土地,虽然贫瘠,大自然却赐予这儿特殊的恩惠。这里层峦起伏、溪谷幽深、气象万千的山光水色,给这块土地,披起一件多彩的外衣。这里有著名的百花山,古老的长城口,奇芳异卉,陡壁峭岩,在四季鲜明的北方,它既有秀似江南的盛夏,又有如塞北的隆冬。”
张志民讲述他成为诗人的第一步,“如果说,这是我和诗相爱的‘孩提时代’,使我们结缘的纽带,便是家乡的熏陶和我生长的环境。”
我进入了张志民给我描述的境界,可以无愧地说,张志民是门头沟人的骄傲。我相信,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面旗帜,他的很多诗篇将会久远流传……
小书店里的经营者,看到我对这一本资料选辑爱不释手,便趁机敲竹杠,说这些资料书不零卖,一定要我把一套整整6大本厚厚的资料书全买下来才肯出手。我犹豫了,摸了摸钱包,还好够回家的路费,为了这一篇文章,我不惜咬牙倾囊全部买断整套书籍,而至今,我却仍觉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