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闫吉)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去年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后,我区积极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持续强化气象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发“京西哨兵”应急指挥系统,让“安全韧性门头沟”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王平镇韭园沟域是去年特大暴雨灾害受损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韭园村,一套能够实现自动化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自动发布的应急广播系统安装在村域河道旁边,这套系统覆盖范围广,防汛响应及时,能迅速向周边百姓发布暴雨、山洪等灾害预警信息。同时,区相关部门
还在韭园新建了水文观测系统,通过布设在沟道的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雨量、水位、位移变化等关键数据,为预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实时分析研判并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王平镇韭园联合党支部第一书记邓玮说:“应急广播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在手机信号中断情况下,通过超短波无线电的方式保障各级防汛通讯畅通,此外还能给村民不定期推送温馨提示,普及防汛知识和安全提示。地灾监测系统最大的帮助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雨情的变化信息,便于及时快捷地进行应对,对预警期间的人民群众转移安置的方案作出调整与变化。”
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是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的“前哨”和“先手棋”。近年来,区气象部门不断更新天气预报预警监测平台,加密气象观测站网,目前已有86个气象站,增加新型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等垂直观测设备,完善垂直气象监测体系,提升灾害监测能力。
市民牛先生说:“以前,天气信息都是通过电视、广播发布,预警发布也很少,如今增加了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移动应用,都变得便捷和高效。同时,还能实时推送预警信息,现在技术也很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显著提高,作为市民,必须提高自身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据区气象局业务管理科杨子谦介绍:“气象部门还引入了市级气象先进预报系统,将预报精度从公里级提升至分钟级、百米级。进一步提高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预报能力,实现雨情等要素预报和实况跟踪。而且,对接京西哨兵,新增加闪信、融媒体矩阵,丰富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服务有针对性,预警有及时性。”
气象系统所对接的“京西哨兵”是我区灾后建设打造的一套应急指挥系统,还接入了水务、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数据信息及感知设备,可实现多维监测预警接报转办。同时,该系统还可以接入电话系统、应急单兵设备等,便于开展现场指挥调度。
区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科科长朴新宇说:“结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及防汛需要,建设应急指挥调度和人盯人转移安置2个业务系统,改变传统信息接报模式,实现一键启动应急响应、一键下发预案指令、事件处置跟踪反馈,提升‘自上而下调度、自下而上响应'的能力水平,实现应急指挥从人工到智能的巨大转变。”
“京西哨兵”应急指挥系统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区“智慧应急”建设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为我区应急管理和立体化救援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提升了“监测预警、智慧调度、应急通信、高效救援、基层保障”五大应急能力。
作为首都发展重要门户之一,我区在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构建了“一主一次、两带两翼、多脉联通”的城乡空间新格局,同时推进永定河官厅山峡雨水情监测预报现代化试点、全国基层综合减灾示范试点、保险业服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示范区、北京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重点地区、北京市韧性城市示范区打造等试点相关工作。我区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安全韧性门头沟”,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