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谭庆雯李超)“磨剪子戗菜刀……”您听!那从老北京人记忆深处悠悠传来的叫卖声,曾是街头巷尾独具魅力的生活乐章。如今,在我们身边已经鲜少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了,但在城子街道西宁路社区却有一位退休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重新奏响了夹杂着刀与石相互摩擦声的独特乐章,并赋予了它新的温度。
王连泉,一位平凡普通的退休职工;菜刀,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两者的特殊缘分就从一次偶然的邻里闲聊开始。
“现在磨刀可不便宜,一把刀就20元,还使不住,没几天又钝了。”邻居们七嘴八舌间的讨论竟达成了磨刀费用昂贵且效果不尽人意的共识。从那一刻起,这件事便如一颗种子,默默地在王连泉心中扎下了根。
2016年,西宁路社区党委一声号召,将“为居民办实事”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关注点与落脚点,这也恰似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王连泉心中为群众办实事的熊熊火焰。
为了熟练掌握磨刀技术,王连泉怀着一颗谦逊之心,虚心跟着老师傅学习。他精心挑选好各类磨刀工具,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对待自己最为心爱的作品般用心。然而,他的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细油石是一种用于刀具修磨的工具,具有高研磨力和耐用性。起初,王连泉用细油石的练习效果并不理想,但他丝毫没有气馁,在持续不断地尝试与摸索中,终于得知磨刀需分粗磨、细磨等三道工序。自此,他更加刻苦地钻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熟练掌握了磨刀的基本要领。
从此以后,无论严寒与酷暑,王连泉频繁地活跃在各个社区的志愿服务现场,且不收取费用。磨刀时,他全神贯注地打磨着每一把刀,神情是那样认真而专注。只要是他所在的地方,虽没有高亢响亮的吆喝声,却时常人头攒动。磨刀石与刀具轻轻摩擦的“沙沙”声,便是王连泉默默奉献的动人旋律。一些时候,百姓们拿到磨好后的趁手刀具,实在过意不去,想支付些费用,几经拒绝无效后,王连泉只好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仅此而已。
有一次,王连泉在向阳社区参加志愿活动时,看着那些从高层楼房艰难走下来找他磨刀的老人,心中涌出一个坚定的念头:绝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一定要把刀磨好!就这样,王连泉从当天清晨8点一直忙碌到晚8点,一刻也未敢停歇……
岁月流转,磨刀石换了一块又一块,王连泉的热情却从未有过丝毫减退。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严格遵循四道精细工序,至少花费半小时去精心打磨每一把刀具,确保刀具锋利耐用。为了提高效率,不让群众等候太久,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在刀面上贴小纸片,写清序号,过后再来取的方法,既贴心又实用。
就这样,王连泉的足迹犹如星星点点的光芒,遍布了门头沟的大部分社区。经他之手磨过的刀已有6万余把,他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一如既往。而这一切,也源于他母亲在世时的教导。
“我的妈妈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小就言传身教,要我力所能及地多帮助别人,多干事、干好事。”这些谆谆教导不仅成为了王连泉对母亲的一份思念,更化作无声的力量,敦促他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落到实处。
如今,王连泉那朴实无华的身影,无论出现在哪里,都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一道令人倍感温馨的风景。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即使穿着再普通不过的衣服,也一定会郑重地戴上党徽,他说,这样群众看到才会放心。在他的心中,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换来的。而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本事,但能把菜刀磨好,让大家的生活更加顺利,这便是他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王连泉义务磨刀近十载,磨刀6万余把——
刀与石磨出便民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