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登 高
登高习俗为重阳第一要务。金秋九月,天高云淡。这个节日登高远望,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它只要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
青年桓景的父母也被一场瘟疫夺走了性命,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旅 游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龙山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在重九佳节,莅临龙山,大会群贤,大家痛饮欢歌。饮到酣畅之时,大家虽然放松衣带,但仍然都戴好帽子。可是,他手下的谋士孟嘉却喝高了,一阵风来,把孟嘉的帽子给吹落了。大家都衣冠楚楚,孟嘉没了帽子,是一种失礼的状态。可是孟嘉居然浑然不觉,桓温也有意同孟嘉开玩笑,故意制止他人不告诉孟嘉,看他做何举动。孟嘉还是不觉。于是,桓温叫文士孙盛作文嘲笑他。孟嘉就做文回击,拿起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文辞超卓,四座叹服”。这就是千古传诵的“龙山落帽”的故事。孟嘉落帽成佳话,历代文人墨客到江陵,没有不赋诗歌咏的。
赏菊并饮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据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九月九日,陶潜在家赏菊吟诗,一时酒瘾发作,遍寻家中并无存酒。
正在徬徨之际,陶潜忽然看见一个白衣使者载酒前来,一问才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是朝廷征召陶潜为著作郎,他不愿意去就职,王弘想结识这位名士,曾多次给他送酒,这一次真是雪中送炭,陶潜立即开怀畅饮,提笔赋诗。
“陶潜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成为一时佳话,为后世文人所吟。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了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簪,菊花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
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辟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吃,重阳糕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 标题导航
- 穿越百花山 赏醉美红叶
- 北部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带有望延伸到我区
- 九九重阳节 文化活动多
- 我区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期准备工作
- 我区召开专题会研究“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
- 我区与市规划委座谈
- 我区举办党政办公室主任综合能力提升研习班
- 11月1日进入森林防火期
- 我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 区工商分局专项整治违法广告
- 区国资委开展两项主题教育活动
- 1-8月中关村门头沟园经济运行良好
- 1-9月区国、地税局收入完成情况良好
- 区工商分局五项举措确保“红盾护农”见成效
- 前9月我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投资金额54.67亿元
- 区统计局开展产业疏解专项调查
- 斋堂司法所“三巧用”提升普法质效
- 共筑平安校园
- 公益讲座进乡村
- 军响村百亩苹果喜获丰收
- 王平镇召开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动员会
- 潭柘寺镇“四早一表”下好换届先手棋
- 军庄镇党员干部参观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
- 王平镇提前迎来红叶观赏季
- 服务保障徒步大会清水站比赛
- 参观《平西抗日斗争史陈列》展览
- 京师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园
- 龙泉雾小学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 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教师游园博园庆重阳
- 在新的起点上向目标迈进
- 总后油研所官兵参观考察我区教育事业
- 区质监局推进标准化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
- 人才高速路
- 遗失声明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