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媛
“因为这拆迁上楼的事儿,我们家里没少闹矛盾,本来是大好事儿,结果闹得很不愉快。现在多亏了在社区的司法调解员,他们听说我们家的事情后,多次上家里来进行调解。现在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了。我特别感谢他们!”家住潭柘新区的居民刘大姐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道。
在我区大发展、大建设过程中,区司法局积极服务采空棚户区改造收尾阶段房屋整体腾退工作,抽调调解骨干组建家庭纠纷司法调解组,提供调解及咨询服务113件涉及333人。强化涉拆地区“两类”人员教育管控,配合区房屋征收管理部门入监办理涉拆手续2例。积极抓好潭柘新区回迁入住法律服务保障工作,大力引导居民文明上楼。做好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和农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服务保障工作,开展“依法选举”法治宣传大讲堂活动,为选举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建设不断扩大,拆迁工作的稳步进行,区司法局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首任,以优化服务质量为着力点,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为保障,创新履职,为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拓展和规范律师法律服务
为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开展“律师思想政治建设年”系列活动,开办政治素养、新法解读、执业风险防范等系列精品课程;创办“门头沟区律师论坛”,促进律师互动交流;加强律师行业监督管理,成立专门工作组定期巡查律所,对律师出庭着袍、庭审表现、代理敏感案件等进行追踪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律师事务所、律师年度考核依据。深入推行“村居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择优选取执业律师深入村居担任法律顾问,解答咨询、举办讲座、参与纠纷调处。针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五类人群开展法律援助专项维权季活动。拓宽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新建军人军属和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降低老年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门槛。制定法律援助律师管理规定,修订法律援助工作制度,通过旁听律师出庭、跟案、回访当事人、案卷评查等方式,强化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建设,截至11月底,共为603名农民工讨回薪资638.5万余元。
加强人民调解和基层基础建设
记者了解到,为积极加强人民调解和基层基础建设,区司法局开展纪念人民调解法颁布5周年系列活动,通过策划专版专刊、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及主题宣传活动,普及人民调解法知识,展示人民调解工作风采,交流调解经验。加强人民调解品牌创建,“和谐之家”、“龙大妈调解工作室”升级为市级人民调解品牌,积极挖掘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品牌。稳步推进基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12个司法所办公及业务用房达到或超过120平方米,新创AAA级司法所7个。会同区人民法院完成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337名人民陪审员通过区人大常委会任命。
针对“两类”人员开展特色管理和服务
据了解,区司法局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体系。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心理筛查、危险性动态监测和再犯可能性评估体系,准确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特点,对危险系数较高人员提早预防、重点管控。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心理矫正技术培训,积极培养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矫正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由38名司法行政干警组成的国家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建立起来。
此外,还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质效,全面启动社区服刑人员指纹报到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通过比对指纹信息自行验证,相关信息自动记入矫正工作记录。
与此同时,在“两类”人员就业帮扶工作中,区司法局今年共与北京市融安消防技能培训学校、区中等职业学校等4家单位签订技能培训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分工、办学方式等内容。累计开设消防员、特种作业、电工、烹饪等13项技能培训项目。引入外部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社区评议工作。委托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表现和司法所、村(居)委会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开展社区评议,作为制定矫正方案和安置帮教建议的重要依据,形成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监督。深入推进社区服务工作,新增温馨家园、敬老院两家社区服务单位。
创新履职 彰显特色
——区司法局司法行政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