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3岁的张露从怀柔嫁到风景秀丽的妙峰山镇涧沟村。随着双胞胎儿子的慢慢长大,她就开始琢磨着看能干点什么。丈夫有家传的剪纸手艺,她也是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手工布艺,为何不开办一个自己的手工艺品工作室呢?就这样,张露开辟了一条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创业之路。
2004年开始创业,因为经验不足,制作出的产品消费者不认可,投入的几万元血本无归,好几天都吃不下饭,怎么办?她暗暗下决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她一边改变产品风格、一边了解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的工作室走入了正轨。从最初几个人的小作坊到2009年成立妙峰山中慧苑手工布艺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的生活充实了,收入增加了,还带动了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50余人,她们年收入最高可达3万元。
传统手工艺离不开传承与创新。近年来,她把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京剧文化通过现代的纺织、印染技术与手工传统工艺相结合,将中国的文化融合到家居生活当中,开发了布艺京剧脸谱系列产品、生肖系列产品等。其中,“年年有余”系列就有40余种。产品已远销到义乌、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
在日常生活中,张露善于观察,发现现在的孩子一有时间不是玩手机就是玩电子游戏,动脑能力强,动手能力弱。仅有的一点传统文化知识也是从课本上学到的,传统手工艺在他们的大脑里是一片空白。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传统手工业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不能只做传统手工艺的制造者,更应该成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者,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那么,谁传承、传承谁的重要问题就摆在了她的面前。
张露决定要让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这些问题的根本是师资。经过认真思考,谨慎斟酌,她联系了一部分有民间技艺的朋友和公司骨干力量组成了教师团队。力争将中国民间手工技艺推广、发扬、传承。为了让教师队伍尽量专业化、精细化,她专门请学校的特级教师讲解课堂管理、兴趣引导等授课技巧。又聘请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协会的朋友给老师们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经过系统的讲解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老师们信心满满、满腔热情,准备将自己的技艺无私的传授下去,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2014年,为了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技艺,张露成立了北京千秋韵工艺品有限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同本区黑山小学的领导进行了沟通与洽谈。双方一拍即合,校领导决定,把三个班作为传统手工制作兴趣班。
教授传统手工制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首先没有授课和课堂管理的实际经验,一上起课来,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们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说笑,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教学质量和进度大受影响。于是,张露跟校领导建议,组织授课老师旁听专业老师的授课。通过学习,大家受益匪浅,并且确定了教学方案:那就是手工制作为主,传统故事为辅;对待学生要宽严适度,鼓励引导,寓教于乐。比如,在做手工布艺的时候首先要教学生怎样“穿”针,这个时候就会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们讲“穿针引线”这个成语的出处和所表达的意思,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再让他们动起手来,就都特别认真了。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本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这句话给了张露极大的启发。所以,她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都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样写教案,每做一个作品除了教学生手工制作之外,都要讲一个成语或者民俗故事,既让学生学到手工技艺,又让他们学习到传统文化。如在教学生做鱼作品的时候,张露会把鱼在我国有吉庆有余、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讲给大家,同时还要给他们讲我国传统故事《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每当张露给学生们讲这些故事时,他们都睁大了双眼特别认真地在听。看到这种情景,她心里特别的欣慰。
目前,张露组织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的老师有40余名,在我区和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的25所学校开办了传统手工课,有10所学校将传统手工课纳入到校本课程,学生达到了5000人。今后,她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下去,从校园到社区、到家庭,让传统手工艺走进千家万户。姚宝良/文 金谊平/摄
- 标题导航
- 完善路网建设 构建路网系统
- 用真心关心爱心送上浓浓情意
- “和力之门”主桥基座开始浇筑
- 拓宽帮扶路子 吸引社会力量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 要落实党代会精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 让群众享受治理成果
- 全区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会召开
- 让便民菜站真正方便群众
- 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开展首轮巡察工作
- 永定镇举办文艺演出庆祝建党96周年
- 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开展首轮巡察进驻一览表
- 清水镇举办劳动最光荣歌咏赛
- 区农业局多种形式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
- 潭柘寺镇创建村级党建助理员工作机制
- 军庄镇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 到昌平区崔村镇交流学习
- 开展消防演练活动
- 招聘启示
让民间手工艺扎根孩子心田
——记传统手工艺传播者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