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进来坐!你看我们家还是老样子,一点儿跟不上时尚……”老朋友李兰平热情地招呼着。见过其老母亲后,我便落座。虽说早就相识,交情也不浅,但到她家还是第一次。环桌,我俩打开了“话匣子”,说甜道暖,当然也不乏苦辣酸咸。趁着她里出外进忙着沏茶倒水,我下意识地环视着房间。
原就的水泥地面、绿墙围子未改容颜,老式双人床、单人床,结实又牢靠,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铁腿圆桌,两把带靠背的大方木椅,绝对手工缝制的坐垫,铁茶盘、陶瓷碗、老座钟、布窗帘……氛围成一种古朴而厚重、安静而祥和的格调。不浮躁,不喧嚣,亦无一点为外物所扰的痕迹与不适。“我们家是典型的‘三老’——人老、房老、家具老,让你见笑了!”看我如此用心地打量与思忖,兰平道。“你天天进出可能不觉得,我可是有种别样的感受。一个地方住久了,人熟路熟,有了感情,所谓‘故乡、乡愁’;物件也一样,用久了,彼此就有了心灵感应与温度,是种‘相看两不厌’的默契美呢!”“我妈也像你这么说,一看见扔东西就说不能爱富嫌贫,苦日子里伴我们一路走来,它们各个是功臣,不能忘本……”“我老爸也这样!”看来,不止她一家,也不止我一家,五六十年代苦过来的老人们现依然共识并固守着‘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能将就则不讲究’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耳濡目染惯了,我倒觉挺对的,毕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况国力远未到任意消费乃至恣意浪费的地步。越这样想,越觉这一大屋子老伙伴养眼、贴心,它们和主人彼此“懂你”并欣赏,那是胶着苦渡日月之不离不弃的一种透骨记忆与香气呢!
“和我一样,你膝盖也不好,就少出门吧!”“不行,前些天我一好朋友做手术,得着信儿我就去医院了,都这岁数了,又都是兵团的,不去看看心里抓挠。再说,现家家已不缺吃喝,缺的是情感的陪护和心灵的聚会,我想让她醒过来,第一眼看到或感觉到,除亲人外,还有我在身边。我总觉,亲情是本分,友情最难得。人在难时,或许来自朋友的牵挂与守候更温暖,更有力量……”听其袒露心迹的一番肺腑语,我颇感慨,也颇认同,因类似的场景也在我身上发生。去年我摔伤后,是浓于水的亲情、悉心照顾的友情,搀我渡过了难关,其中有兰平的身影。大年初一晨五点多热腾腾的水饺、正月十五甜香的糯米汤圆,我数度和泪咽。虽说只是吃食,但可贵在于主人带着它出现在我最难最无助时。此“甘霖”顷刻间就超脱出了一般食物的价值,折射出的是实诚、善良、乐于并享受助人之人性中最初始最本真的美丽,不功利,无欲求,纯天然无污染,有谁不从心底高看和渴盼这种至真至情至纯的美丽呢?
说话间,其母亲从屋里出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看去,老人家面色红润,衣着整洁,虽高龄全无老态,我直夸兰平服侍有功。老人点头并不时用目光将女儿抚摸。从中,我分明读到了“舔犊情深”和“羔羊跪乳”合成在一个屋檐下的心曲,读到了爱与被爱的两代人何以如此知足、舒心。要说兰平不但“指上了”,还真做得无可挑剔。据我所知,她退休后本干着一份活儿,但虑及父母年事已高,最终把活儿辞了,用其话说,以免“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悔之憾。自2002年至今,兰平每日弹奏着琐碎而单调的锅碗瓢勺进行曲,还兼着保姆、保健、心理医生、杂工等多重角色。要说也奔70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个人的小家也无暇顾及,但15年如一日,她始终本本分分地做着。将孝写进了日月,也写进了我中华感恩报恩之传统美德的史册里。前年,93岁的老父亲“走了”,逢年节等特殊时日,兰平依然会习惯性地摆上碗筷,而为老母亲买香、上香更成为其惯常的功课。上行下效,儿子恩泽基因了其孝行,每每围着姥姥孝言孝语不停。
常言道:石头焐久了也会热的。每日的注视与陪伴中,负载着“俭以养德”古训的老家具已荣升为家中一员;带着骨子里就有的良善与人交往,阐释并身体力行着朋友间入心的惦记、心灵的握手、精神的会面,最亟需最动心最无价;牢记着“鸟儿老了,都会想起它出生的那棵树”,怀一颗“初心”,不忘生命的来处,春去春回,兰平将孝老孝亲写满一路。谷稗共生的当下,我爱极了这些天然去雕饰之美的组合,爱极了浓香着原始气息的正能量味道!吕金玲


原始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