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殷实人家往往在家门口熬制一锅以五谷杂粮和一些植物果实为主要原料的粥,以此来广结善缘。因粥中原料众多,又与腊八有关所以民间称为腊八粥,腊八粥的传说各有其词。
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了要饭花子范丹老祖的领地。师徒刚住下就下起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连阴雨,粮食用完了,孔子就派徒弟公冶长去借粮。公冶长去了大半天也没有借着粮食,只好蔫头耷脑地回来了,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小声对老师说:“没有借到粮。”孔子见状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公冶长又接着说:“这一带老百姓很穷,都没粮,听说只有范丹那里有,可他脾气古怪,一般人是借不出来的。又何况他是个要饭的花子,向他借粮有失体面,所以我没去。”孔子听后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事到如今也只好去那里借了。”随后,公冶长又来到范丹家门口“老祖、老祖”的高声呼唤了起来。一会儿传来了“来者何人”的问答声。随着声音范丹开门走出了茅屋,“老祖您好,我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长,自从来到贵地就遇到了连阴雨断了粮向您借来了。”范丹看了看说:“你师父是圣人,给你出个题,答对了就借你。”公冶长说出题吧。“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天上,星辰多来日月少;地上,娶媳妇喜来送殡恼。”公冶长答。“不借!”范丹转身就走。公冶长急得连声喊:“老祖……”范丹头也没回就走了。
公冶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孔子一看说,我们同去吧,不多时就来到了范丹家门口,孔子首先开口提出了借粮的事,范丹耐心地听着。“借粮,好哇。”范丹说还是那道题:“什么多来什么少?什么喜来什么恼?”“世上,小人多来君子少;人间,借账喜来还账恼。”孔子答。范丹听后脸上露出了微笑,并喝彩道“好”,转身从袖筒里取出一个鹅毛翎筒,只见筒里装着满满的各式各样的五谷杂粮。范丹说:“来,把粮食借您。”孔子一看很不高兴,你糊弄我,不借就拉倒,千万不该当着我这么多弟子的面出我的洋相,弟子们刹时也是一愣,就这么点粮食?过了一会儿孔子又想:求人难啊!哎!借吧!然后让弟子拿过口袋接着。范丹拿着鹅毛翎筒往下倒,一袋满了,再来一袋又满了,可鹅毛翎筒里的粮食只少了一点点。孔子看了,突然明白了,范丹原来是位神人也。孔子心里一阵惊喜,忙叫弟子把所有的口袋都拿过来一起装满,共装了十袋。此时再看鹅毛翎筒的粮食也恰巧没有了,然后装上车,回到住地熬粥,甭提粥有多香了。
转眼,次年腊月初八这天,孔子还是用借粮时的口袋装了满满的二十袋粮食来还。老祖呀,还粮食来了。范丹满脸微笑的说,好,好。弟子们欲把粮食卸下来,范丹说不用卸了,还帮我装进筒里吧。一袋,两袋,三袋……当二十袋粮食全部倒进去后,鹅毛翎筒仍然是半筒,孔子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了。范丹站在旁边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故意把脸一拉说:“都怨我不该借给您,你看我借你时是满满的一筒,今天您还我的只有半筒就心疼了?”孔子听后,顿时赔笑说:“老祖呀,你放心吧!这个账我早晚得还清。”“这辈子你怕是还不清啦!”范丹摇摇头说。“那不要紧,我还不清,”他用手指着弟子,“让他们替我还。”“您的弟子都这么大了?”范丹说。“老祖这也不怕,凡是门上贴着对联的人家都是我的弟子,你只管去要账好啦!”孔子自豪地说。“您的弟子代您还账,我就让我的徒弟代我要账。”范丹答。“你徒弟是谁?”孔子问。“凡是讨饭的人都是我的徒弟。”范丹答。孔子一听:“那好,一 言为定。”二人伸手击掌。
所以,至今不管讨饭者到了谁家,只要有文化的人家就不能说“我不欠你的”,即使不想给,也只能说“暂时没有”。后世人们根据传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传统的民间习俗——“腊八”。老祖的徒弟们在“腊八”这天要名正言顺地向门上贴对联的人家来讨债;若不好直言时,就带一瓶事先用米醋泡制好的“蒜”以示来意。为此,这一天是约定俗成的“算(蒜)账”日,简称“腊八算(蒜)”。无论是欠账的,还是讨账的以此为界,年前就不能再提有关账的事了;同时,孔子的弟子们也将在这天早晨贴上对联,作为乞讨者的标记和春节来临的标志,故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谚语。所以,腊八当天要多熬些腊八粥,放在大门口布施,昭示此宅邸是“书香门第”。
- 标题导航
- 全区上下积极学习落实区委全会精神助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 辞旧迎新 挥毫送福
- 感知传统文化 体味民俗腊八
- 我区召开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冲刺誓师大会
- 我区与高校理论学院达成共建协议
- 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机动勤务中队挂牌
- 打造全市首个区域性绿色产品品牌
- 我区首家园艺驿站对外开放
- 大峪街道南路二社区举办迎新年舞会
- 平凡之心 启磅礴之程
- 区城管委“接诉即办”化难题修复道路解民忧
- 我区见义勇为工作全市榜上有名
- 我区多措并举 解决乱停车问题
- 我区消费市场促销让利活动丰富满足市民购物需求
- 12月13日-19日镇街TSP浓度(微克/立方米)排名情况(倒序)
腊八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