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爽)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年来,我区围绕“保障无害化、加强资源化、促进减量化”的工作目标,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实现了垃圾分类制度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具有门头沟特色的垃圾分类管理运行模式逐渐形成。
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之初,我区全面贯彻“党建引领、政府推动、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原则,深入宣传动员,全区上下创新举措和办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启动多轮宣传“入户、到人、到企”行动,以“小手拉大手”“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为抓手,积极倡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社会氛围逐渐浓厚的同时,规范设施管理,完善过程体系改造,让分类管理迅速落实落地。各相关单位严格对标对表,通过规范化建设垃圾驿站、配置涂装收集车辆、改造垃圾楼标识、统筹规划收运线路等诸多举措,夯实全过程体系建设基础。
与此同时,各村居因地制宜施良策,以硬件改造、科技手段、奖励机制、百姓诉求为切入点,结合各自实际,纷纷打造特色运行模式。
在门城地区,“分类驿站+固定桶站”模式、“定时定点督导”模式、“21天分类打卡习惯养成”模式、“流动收集+固定驿站”模式等创新举措陆续推出。便捷的投放方式,良好的习惯培养,逐渐让百姓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
大峪街道德露苑社区居民孙祥林表示:“我觉得这种垃圾投放模式挺好的,改善了社区的整体环境。原来这些垃圾桶都放在露天区域,一到夏天味道特别难闻。有了垃圾驿站和收集车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大家也更加主动分类投放垃圾了。”
与城镇不同,农村地区主要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上门收集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各村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成为垃圾分类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全区96%的行政村已实现上门收集。同时,山区部分村落结合地理优势,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让厨余垃圾不出镇。
王平镇韭园村村民袁德君表示:“村里街道比以前干净了,地上也没有垃圾了。现在都是上门收运垃圾,还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我们进行垃圾分类,对整个村子和村民都是件好事,我特别支持,也积极参与。”
除了创新举措,多方督导,狠抓问题整改落实也成为垃圾分类管理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我区建立“两巡查一抽查”机制和“日检查、周排名、周通报、月考核”机制,不断督促垃圾分类纯净、桶前值守到位,制度逐步健全完善。
一年来,全区生活垃圾月清运量由10131吨减少到7571吨,同比减量25.27%;全区厨余垃圾月分出量由258吨增加到1600吨,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20%左右,同比增长9倍;可回收物分出率提高达到31%,实现“两增一减”目标。自查全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到80%以上、自主分类率75%以上,全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满意度和幸福感整体评价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我区垃圾分类工作整体实效显著。全区目前已创建成功21个市级、36个区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截至2020年底,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居民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发挥好各类示范小区、村的引领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全力提升区域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效果。
- 标题导航
- 洪水口村:以红色党建引领乡村绿色发展
- 青春的铮铮誓词
- 永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 区领导调研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
- 我区与神农架林区就对口协作相关工作进行座谈
- 区领导到区法院调研座谈
- 我区召开“接诉即办”现场交流暨月度考核通报会
- 区水务局抢修排污管道
- 路平了 心暖了 我们就医方便了
- 区人保局24小时追回拖欠工资
- 小区污水管道坍塌堵塞 集资抢修恢复正常使用
- 妙峰山上一棵松
- 石龙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举办演讲比赛
- 区委老干部局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 区委组织部召开2021年镇领导班子换届业务培训会
- 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信息采集工作启动
- 人才高速路
- 垃圾分类一周年 门头沟这样干
- 奋斗青春: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的青年建设者
- 2021年4月份门城地区环境建设综合考评表
- 2021年4月份其他地区环境建设综合考评表
- 开展专项抽查 确保消费者权益
- 及时办理养犬年检手续
- 大村引进多种树苗调整种植结构
- 大手拉小手 节水一起走
- 2021年社区家长学校开课
垃圾分类一周年 门头沟这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