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张骜)妙峰山脚下的炭厂村,村民曾祖祖辈辈以烧炭为生,村名便是由此得来。这个曾经戴着低收入帽子的小山村,转型发展休闲旅游,山区变景区,村民变股东,实现了贫穷小山村的美丽蜕变,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炭厂模式”。
炭厂村的转变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而其中的带头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
“从村名就能知道,炭厂村过去以烧炭为生,烧炭业凋敝后,村子就成了一个荒山沟。”邢卫兵说,炭厂村是明清时期供应皇宫取暖的主要烧炭基地,村落四周曾遍布炭窑40余处。因烧炭污染大,对环境破坏大,新中国成立后就停止了,但炭窑还在,炭窑遗迹成为人们回顾村庄历史的一个触点。
炭厂村走到现在,共经历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从烧炭向大农业转型,开始种植杂粮和豆类。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从大农业转为种植红果,完成第二次转型。第三次是从2007年起,炭厂村确定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这次决定全村命运的转型恰恰由邢卫兵和村党支部推动。
“咱村的3条山沟里有丰富的植被、潺潺的山泉,这不就是最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吗?”邢卫兵带领几名村干部钻进荒沟,背着大绳、水和干粮,蹚着齐膝深的野草,发掘沟里的“宝贝”——山泉、怪石、奇花异草。
开始的时候,基层党组织的披荆斩棘并未得到村民认可。相反,传出不少质疑声:“离城区这么远,搞旅游谁来呀?”邢卫兵回答得很坚决:“要发展,就不能裹足不前!”
2008年,神泉峡景区开工建设,工地成了邢卫兵的“家”,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吃饭没准点,落下了一身病却还坚持工作。神泉峡景区雏形乍现后,吸引了不少投资人的目光,投资人找到邢卫兵。但邢卫兵坚决拒绝:“建景区是为了让村民共同致富,我们要让村民自己经营景区。”随后,炭厂村出台股份合作制办法,村民以资源入股,年底按利润分红。村民人人都是股东,支持景区发展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2016年底,邢卫兵和村两委班子又设计打造了神泉峡人工冰瀑,当季就吸引来2万余人次的游客,景区门票收入达70多万元。景区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景区解决了45人就业,25户村民吃上了民俗接待的旅游饭,一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2020年底,村里383人都领到了分红。65岁以上老人还享有每月100元生活补助。”村党建助理员付尚华说。
如今,59岁的邢卫兵依然闲不住,又带着大家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路线。这不,去年国庆节,邢卫兵在景区当上了“红色导游”。每到一处,他都能绘声绘色地把怪石、美景、山泉、花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导览过程中,他特意在山间的八路军雕像处多停留了一会儿,为游客讲述着这里的红色文化。在邢卫兵的带领下,游客们走过虚拟的“战场”“防空洞”,来到了红色文化纪念馆。看着展板、实物和雕塑,不少游客的神情变得肃穆起来。一旁的邢卫兵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挖掘红色文化这步棋,炭厂村又走对了。
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村民腰包越来越鼓,邢卫兵的鬓角已生华发,可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当村支书,就是要为村庄发展、村民增收铺好路、搭好台,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邢卫兵说,自己还会继续努力,把当年的誓言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果实”。
- 标题导航
- 市领导来我区调研疫情防控工作
- 我区举办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第三次“比学赶超”擂台赛
- 我区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
- “让我们更有信心迎接挑战”
-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扩大)会
- 金晖喻华锋听取我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 区领导调度2022年中考工作
- 党建引领让炭厂村由“黑”变“绿”
- 明察暗访社区(村)卡口
- “绿袖标”上岗
- 联合检查娱乐场所
- 商 户 防 疫 措 施落实不到位当场改
- 270名机关干部下沉再推疫苗接种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
-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形势政策教育主题宣讲
- 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
- 人才高速路
- 5月份门头沟区环境建设管理考核统计表
- 大峪二小厚植文明于细微处
- 区文旅局举办全民阅读活动
- 法官支招:如何识别养老诈骗骗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我区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
- 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
- 开展未成年人近视防控线上科普活动
- 开展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系列活动
- 助离家20载流浪者踏上返乡路
基层筑堡垒
党建引领让炭厂村由“黑”变“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