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
柴华林
说起曹雪芹,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辈子只干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以泪洗面写了一部千古一哭的《红楼梦》。关于他与《红楼梦》,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结果的争论和不解谜团,比如,《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写了多少回?是八十回,还是一百二十回?写没写完?还是写完原稿丢失了?总之我们现在读到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与前八十回水平相差甚远,又不符合原意,有费力不讨好之嫌。还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在北京蒜市口十七间半房的老宅写的?还是在北京西郊白家疃写的?好像公婆都有理,也没有最后结论。红学谜团之多,吃瓜读者都伸长猜谜的脖子,瞪圆好奇的双眼,最后盼来都是一个个让人十分迷惑的死结。
曹雪芹虽然是一个传奇,但回到乾隆年间的现实中,他也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一介草民,只是落魄的公子而已。他不可能足不出户,闭门谢客如修道般一心只著《红楼梦》。他离开京城右翼宗学的皇家子弟学校后,在北京西郊生活确实比较穷困潦倒,但他还要有骨气地面对生活,他采药、画画、糊风筝,靠这些技艺维持生计和换酒喝。他多才多艺,天性放荡不攀附权贵,有一身如竹林七贤的魏晋风流,虽生活处境贫寒,但活出了一身的傲骨。
他一生不只是写了一部《红楼梦》,还写了另一部书,叫《废艺斋集稿》,现在此书稿已经失传,据说书稿四十年代被日本人购买走,现下落不明。这部书一共八册,里面内容分别是治印、风筝、编织、泥塑、雕刻、印染、园艺、美食。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也许与作者丰富的知识修养和实践有直接关系吧。《红楼梦》七十回写林黛玉等人放风筝,描写了各种风筝,什么大鱼、凤凰、螃蟹、蝙蝠、美人风筝等,看来曹雪芹对风筝并不陌生。这部书第二册是《南鹞北鸢考工志》,就是讲风筝制作,是最早的风筝扎、糊、绘、放的工具书,书中有绘图和歌谣,通俗易懂一看就会,是曹雪芹帮助穷苦人解决求生技艺的书籍。我读过红学家吴恩裕等人写过关于《废艺斋集稿》的书,里面有一些详细的介绍,有敦敏、董邦达与曹雪芹谈论风筝和放风筝的一些轶事。
风筝,对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传说,曹雪芹与敦敏冬季曾在太平湖上放“鹰”型风筝。现在北京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放风筝的空旷之地很少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来门头沟时,每年春季都在门头沟举办国际风筝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选手来门头沟放风筝。风筝高高飘在空中,有形状各异的燕子、孔雀、游龙等栩栩如生随风在天空中遨游,那个色彩缤纷的纸鸢世界充满神奇的幻想和对美好春天的期盼。
古人春季放风筝还是一个习俗,叫“放晦气”。《红楼梦》书中写林黛玉与众人放风筝,她虽然觉得很有趣,但还是舍不得把手中风筝放走。李纨就劝她:放风筝虽图一乐,但又叫放晦气,你应该多放走一些风筝,把病根儿也都放走!紫娟用一把西洋小银剪子“咯噔”一下剪断风筝线,寸丝不留地把黛玉手中的风筝给放飞了,嘴里还不停念叨:这样就把小姐的病根儿都给带走了。随后,宝玉也将自己风筝线剪断,嘴里也痴情说道:你的风筝若飘野外无人烟处,我这个风筝陪你做个伴儿,不让你独自寂寞!痴情公子借放风筝,表达自己对黛玉从内心的一种爱慕。
古人放风筝是消灾祛病的一种美好祈愿。春天来临时,让风筝把所有的烦恼和苦闷都随春风一泻千里地飘走和散去。曹雪芹有一个朋友叫于景廉,有一年冬天冒雪来访。因为他腿有残疾,生计困难,曹雪芹听说王府公子可花数十两银子购买风筝时,便找来竹子,花费两天功夫儿,裱糊和绘画几个精致的大风筝,送给于景廉带回城里卖钱。于是,曹雪芹又花几年的时间,编绘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敦敏有一篇《瓶湖懋斋记盛》,详细记载了曹雪芹放风筝的过程。据说,后来北京城有曹氏风筝的传人,一直把曹雪芹的风筝传承了下来。北京的春天很迷人,更迷人的是北京的天空飘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宝钗说得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春天里,曹雪芹的风筝飘在北京城的蓝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