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的国度、词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节气的民俗习尚都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清明,更是富有诗词文化底蕴的文学长卷。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通过这首诗,不难体会扫墓时那种凄切悲凉的情景。除此之外,无论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还有陆游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都道出了那份淡淡的哀婉和惆怅。
清明前后,春雨莅临,此时的雨是最具灵性的。“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郑板桥的一个“湿”字,将清明后湿润的物侯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说到清明的雨,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语言直白却寓意深远的诗,不仅道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也写出了清明时节易使人缅怀逝去亲友的心情。
清明期间,除了祭祀先人以外,从唐代起便形成了郊外踏青的习俗。清明踏青的盛况,在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中便可见一斑。诗人张先:“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诗句,写出了郊游踏青的游人络绎不绝,妇女乘牛春游采集花草,到了夜色降临仍不思归的情景。唐代温庭筠的:“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说的则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有的诗人全然不顾外界的热闹,而独守自己的一方宁静,沉迷于读书之乐中。宋代的王禹备便是这样,有诗为证:“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除了扫墓寄情、吟咏踏青以外,不少清明诗还另有寄寓。“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代张继《闾门即事》),诗人通过描写眼前田园荒芜、人烟寥落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大量招募、穷兵黩武是造成农村凋敝的重要原因。而宋代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篷蒿共一丘。”则由景物想到漫漫人生,由眼前想到悠悠千载,表达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
当我们真正地走进清明,就会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定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载体。无论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还是烟雨蒙蒙,青草萋萋,清明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以及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 标题导航
- 我们的校园是花园
- 区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 开展义务植树 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 亮点纷呈 我区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 区委书记喻华锋到区委农工委调研
- 区委书记喻华锋检查清明节森林防火和创城工作
- 区委召开政协提案交办会
-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
- 门头沟区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平台获行业认可
- 区检察院发布《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检察白皮书》
- 王平镇多措并举 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屏障
- 区规自分局开展改革开放史学习教育
- 文明旅游
- 区委全民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 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举办诗歌特色校成立十三周年庆典诗会
- 北京华电新明电器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传递诚信能量之光
清明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