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厂村是门头沟的一个古山村,如果没人告诉你它属于哪个镇,在地图上很难发现它的身影。不过,提到门头沟神泉峡景区,不少旅游爱好者都有过到那里打卡的经历,有些人也留意到了炭厂村就位于神泉峡景区中。
炭厂村坐落于妙峰山镇西北的深山峡谷间,村域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依山傍水的炭厂村,群山拥抱,溪水潺潺,仿如世外桃源。说起炭厂村村名,很多人会想到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诗句,此言不虚。据史料记载,古时,炭厂村的村民就是以烧木炭为生,村名也是由此而来,据说,明清时该村曾是皇宫御用木炭产地,及至民国年间,村民仍然延续着烧木炭习惯,把木炭卖到山外。
炭厂村深居大山深处,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古山村。多少年来,四季涌动、蜿蜒峡谷的泉水,一直成为炭厂村村民和牲畜、林果田园用水的主要来源,故而被村民誉为“神泉”。别看炭厂村深居峰峦叠嶂的大山峡谷中,过去那里却是南下通达京城、宛平,北往昌平、河北等地的一条要道,还留下过古时商贾的足迹。特别是抗战时期,炭厂村曾燃起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烽火硝烟,烙刻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不久前,笔者前往炭厂村参观了该村抗战纪念馆,近距离阅读了一下当年的那段历史。
炭厂村抗战纪念馆建在村北半山腰峡谷间,从飞瀑亭脚下山路一路北上,要走20分钟左右。当来到一个地势稍稍平缓的山坳处,几组与人物比例等同的雕塑映入眼帘,雕塑分别是八路军阻击日寇、村民慰问八路军战士、战士持枪站岗、村民烧炭和骡马驮木炭等。距离雕塑不远,一栋五开间土坯房便是抗战纪念馆,纪念馆门楣上方悬挂着“红色文化纪念馆”牌匾,它的左手是当年的昌宛县佐公署办公房间。眼前的峰高险境、幽谷密林之地理位置及其环境,不能不让人想起当年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所在,不能不想到当年军民抗击日寇是何等的艰难。
抗战时期,我党和八路军将炭厂村作为平西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往来平西、平北地区的交通员不仅经常落脚炭厂村,传递交换情报,党领导成立的昌宛县佐公署,也设在那里。笔者在纪念馆图表上看到,当年,在炭厂村工作过的党的领导干部有40多人,像彭诚、林克清、宋恩庆、杨成武、宋时轮、焦若愚等都在那里指导过工作。时年,村里的干部、群众也纷纷加入到抗日御敌中。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更是一场军民同心合力、御敌于家门的人民战争。1938年到1945年,猖狂的日寇曾经13次到炭厂村烧杀抢掠,凶暴残忍。一次,日寇搜山时把抓到的区干部董秀峰和几名村民打死,还用火烧死了李殿义的小女儿,刀砍转运军鞋的张永孝老人。为了坚决有力地打击日寇,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三十四大队和昌宛支队先后来到炭厂村,组织武装干部、群众,利用山地优势,机动灵活地开展对敌作战,袭击日本据点,掩护传递情报人员。
在那段艰苦漫长的岁月里,炭厂村干部、群众无不杀敌心切,纷纷投身抗日队伍中。青年人组成武装民兵,跟着八路军打岗楼、杀鬼子;在妇救会组织领导下,妇女们承担起后勤保障任务,给八路军做军鞋、缝补衣服,护理照顾伤员;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加入到儿童团里,像小战士那样站在山头上放哨,发现敌情立即给村里发信号,通知村民转移。村里的党员更是冲锋在前,党员李成祥几次赶着驮木炭的毛驴,以进城送炭为名作掩护,为党的情报部门送情报取电台电池,对畅通平西“红色走廊”情报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侵略者的下场只有一个,就是灭亡。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作恶多端的日寇败退而去,包括炭厂村在内的门头沟多个古村,从此获得了新生。为缅怀革命英烈丰功伟绩,将当年军民共同抗击日寇、保障平西抗日交通线历史告诉后人,炭厂村依托厚重的红色历史和丰富村史,建起抗战历史纪念馆和昌宛县佐公署旧址。
今天的炭厂村,已被打造为生态绿色美丽乡村。但曾经的“伐薪烧炭南山中”烟火,曾经的抗战烽火硝烟,仍然为这座群山环抱、溪水潺潺的小山村所铭记。
- 标题导航
-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中学习
- 门头沟区打造“一刻钟”政务圈
- 育园小学新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 我区召开平原区结对帮扶对口项目专题会
- AI创新大赛亮相门头沟
- 以驻村工作队为抓手 门头沟区全力以赴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
- 聚力科技创新 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 养老助餐“小饭碗”飘出幸福味
- 为候车座椅穿“冬衣”一针一线温暖守护
- 我区部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车位怎么“歪了”?
- 停车变畅 生活变美老旧小区的“微更新”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需加强预防对症服药
- 区水务局持续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 门头沟新增134个交通摄像头专拍违法停车
- 森林防火“十不要”
神泉峡谷中燃起的抗日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