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地处北京大西山的主体部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穿行于群山之中的古道更是一条条独特的风景线,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游览的理想之地。其中,百花山路在史籍中和名人游记中多有记载。
1929年春,周养庵(曾任湖南省省长、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傅增湘(曾任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江庸(曾任司法部总长、政法大学校长)、凌文渊(曾任代理财政部总长)、周学渊(曾任山东大学堂校长)、徐鸿宝(曾任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一行6人畅游百花山路。6位学者一路步行一路作诗吟诵,赞颂这条京西古道上的秀美风光。之后,还将诗文刊载在了《艺林旬刊》上,名为“游山专号”,流传于后世。
民国十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五(1929年5月4日),这6位学者乘坐汽车,出平则门(阜成门),一路西行50里,到门头沟火车站(城子)换乘门斋铁路支线火车45里,到终点站板桥(木城涧)。下车后午餐,改乘肩與小轿,沿大台沟10里到千军台,又10里到大寒岭,傅增湘作有《过大寒岭》,周养庵作有《大寒岭看花》《大寒岭上两松》,江庸按照周养庵诗的韵律和诗一首,傅增湘作《大寒岭古松》《毗卢寺晚眺》《游山杂诗》。
当晚,他们夜宿在“煤窝四村”之一的吕家村,6位学者诗兴不减,周养庵作《煤窝四村》、江庸作《吕家村》、傅增湘作《宿吕家村农家》。
第二天下山,走七里沟,沿途观赏山杏花,15里到沟口。周养庵作有《煤窝至军响,遍山皆杏,惜花已落矣》、凌文渊作有《杂诗》一首。走出七里沟之后,6位学者沿清水河西行,眼前豁然开朗。斋堂川是永定河在门头沟区境内最大的支流清水河冲击而成的小平原,宽数百米至数里。南北两山草木葱茏、水流潺潺,河上有小桥数座,田地里芥菜黄花缤纷,好似江南的油菜花,沿途村庄高高低低,好似楼阁重重,村中学堂读书声朗朗。周养庵作有《东西护驾林(今东西胡林)》。
地近斋堂城,见到了三座明代的烽火台,保存尚好,当地产煤,运输业发达。傅增湘作有《过东斋堂城》诗一首。他们在斋堂城吃午饭,稍作休息之后,进马栏沟,8里山路曲折,坡上平坦如台,到了马栏村。村子在山谷之中,烟霞岚翠、朝暮阴暗、瞬息变幻,绿树成荫、苍翠欲滴,泉水飞流的水花,如珠吐玉,从龙潭中流出,清凉如冰。出生在江南的凌文渊不禁赞叹:“这种幽深而秀丽的美景,使人虽在北方的深山中,但却仿若进入了西湖的桃花坞一般。”他作有《马栏村小憩》一首。
他们一行人在村边休息了一会儿,喝了几口甘洌的泉水,当地的村民没见过这些穿戴不凡、文质彬彬的先生,都来围观。在这里,按照书上的记载,他们没找到供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位菩萨的“三大士阁”,史书上记载的十丈高的古松也没看见。
小憩之后,他们穿村而过,就开始登山了,从马栏村上南山,有一条通往百花山顶的古道,在许多史籍上都有记载。沿着古道上的石砌台阶步步登高,越走山越高,路越窄,轿夫望而生畏,他们只好下轿步行上山。爬山虽然很累,但可以观赏到充满了山情野趣的自然风光,特别是漫山遍野的山樱桃花正是盛开之时,香飘满山,故而6位学者的兴致还是很高的。周养庵作有《庙庵岭山樱》、傅增湘作有《庙庵岭上樱盛开》、江庸作有《庙庵岭》诗一首。
登上山顶之后,景色迥然,只见满山都是盛开的杜鹃花,丛生竞艳、姿态翩翩,仿佛仙境一般,几个人不顾劳累,纷纷赋诗。周养庵作有《逾岭见杜鹃丛开,感赋》、凌文渊作有《庙庵岭看云》、江庸作有《斋堂至瑞云寺途中》。
可惜的是,6位学者这一次仅游览了莲花山,并未登上百花山。但是,留下了沿途所写下的诗篇十数首,记述了这条古道上的秀美风光,流传于世,是研究古道文化的宝贵资料,对门头沟的旅游发展也有一定的名人效应。
- 标题导航
诗情画意百花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