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手机为我们展现出斑斓五彩的生活图景,用手机支付生活消费,也成为当今最流行的方式。而在早些年,人们生活消费主要依靠现金、票证。买粮油要拿粮油票,买布买棉花要拿布票、棉花票,买肥皂要用肥皂票、买煤要拿购煤证,到了年节买鱼、买花生、瓜子,得拿鱼票和居民购货证……这些充满酸甜苦咸的票证,对今天的每个老年人,无一不是见证者、亲历者。
20世纪80年代之前,票证可谓含金量较高的一种生活必需品,不同票证有不同价值。票证带给一家人温暖,呵护着一家人的日子。那时,粮食定量严格按照年龄、性别和工作岗位划定,孩子童年时和上中学时不一样,男人和女人不一样,坐机关科室的和在工厂干体力活的不一样。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粮票、油票、布票、鱼肉票,就像一把把尺子,量化非常明晰,而且有使用期限。比如,红黄橙蓝绿颜色的米面粮票,从50克到5000克区别分明,一年只发一次的布票,面值最小的1市寸,最大的10市尺。除了平时买食品用票证,年节才供应的牛羊肉(主要供给回民家庭)、带鱼、香油、麻酱、花生、瓜子等,必须凭证购买,谁家买了哪样商店都要写在证上。有的年份和地区,买灯泡、火柴、蜡烛也要票证。那年月,很多老人大字不识几个,但这票那票从来认不错,一张张票证就像不败的太阳花,陪伴着家家户户寒来暑往的日子。
那时的粮店、副食店、百货商店,包括农村供销社,甭管大小都是“国”字号的,而且,有点像分片包干,一个街道(村)基本独此一家。老百姓买凭票、凭证商品,售货员先看票证,不属于本街道(村)范围的根本买不了,托人“走后门”也不行。那时,走街串巷做买卖的,要么是磨剪子戗菜刀、锔盆锔碗的,要么是打帘子、理发的。农户人家生产队分了玉米、白薯、萝卜、白菜,基本都是自家吃,养几只鸡鸭要么自家杀着吃,要么卖到土特产收购点。总之,没人敢拿出来卖。
除了这些,20世纪60、70年代老百姓买“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也凭票。过去,“三转一响”在百姓眼里那是“大件”,是高档商品,谁家要是买了其中的一样,能轰动半条街,左邻右舍眼里都冒光。有的人家为了添个“大件”,真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钱攒得差不多了才托人找票。记得20世纪80年代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和单门冰箱刚上市时,虽然,买哪件都一两千、甚至三四千,可自我感觉经济稍微宽裕点的人家,都争先恐后托朋友找关系琢磨票,希望早一天享受美好生活。
那年代,票证就是一家人的日子,吃、喝、穿、戴、行都和票证紧密相连,就像现在时时处处离不开的手机。票证年代的最大特点是高度计划,标准量化明晰,人们的冷暖安危被票证左右着。如今想起来着实有些酸楚,甚至有点无奈,但大家都共同守护着,也默默地期盼着。因为,我们国家那时正处在爬坡过坎时期,风雨同舟才能渡过难关。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经过党和人民几十年奋斗拼搏,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国家越来越富强,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成为现实。曾经的那些五颜六色、乡愁满满的票证,也走进了历史记忆,成为很多老人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 标题导航
票证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