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落实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围绕区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工作部署,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暖心为民、安全韧性、提升转型、凝心聚力“四大行动”,统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一年基本恢复”重建目标顺利完成,实现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0到1的历史性突破。
坚持大建大治,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
家园重建行动成效显著。统筹灾后恢复规划与建设,形成“1+13+X”重建规划体系。33项恢复重建项目汛前全部如期完工,82项功能提升项目全面实现开工。加快受灾房屋修缮重建,入汛前965宅原址重建房屋全部完成,沿河口村异地安置在全市率先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60天内实现交房。全力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修复,汛前如期完成街坊路、农村公厕等设施重建任务。有序恢复农业生产,21家星级休闲农业园区、23家家庭农场恢复正常经营。
城乡韧性水平大幅提升。着力增强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建成门城水厂,与城子水厂实现门城地区供水双保障。完成6处10千伏联络建设,与兄弟区实现电网互联互供。京蔚高速百花山段正式通车,进山公路实现了从“翻山越岭”到“穿山越岭”。不断夯实防汛抗洪基础,建成全国领先的永定河官厅山峡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成功召开水利部现场会。雨量站密度从76平方公里每站加密至6.7平方公里每站,水文站增建至26处,实现永定河门头沟段干流及重要山洪沟水文监测全覆盖。
应急体系建设愈发完善。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组建区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京西哨兵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一键式启动各等级预警,指令直达基层。搭建民兵、专业抢险队伍、部队组成的应急救援力量“三道防线”。持续增强综合保障能力,改造山区避难场所118处,可容纳3.2万余人。以妙峰山民族学校为样板打造校园安全岛新范式,校园安全岛平急两用建设标准通过审核立项,发布后将成为全市教育系统首个平急两用地方标准。建成全市首个区级应急广播系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十佳案例。稳步实施示范试点建设,国家减灾中心在军庄镇挂牌综合减灾试验基地,初步形成“京西卫士”保险业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巨灾保险防灾减灾示范区。
坚持向新提质,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京西智谷成为产业发展新高地。成为全市人工智能重点布局区,纳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京西智谷入选全市首批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创建名单。成功举办第二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高规格产业活动。稳步推动产业要素汇聚成势,建成全市最大的500P国产自主创新算力集群,落地全国首个实体化算法登记服务中心和北数所数据资产服务中心,设立人工智能与数字气象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全要素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不断打造行业应用场景标杆,京西智谷文生视频大模型作为全市首批示范引领项目,获得市级固投资金支持。联合8家企业共建大模型赋能创新中心,推动多个应用场景落地。
开辟计算视听产业新赛道。深化多元战略合作,挂牌全市唯一超高清视听创新应用示范区。与央视网联合建设AGI联合研究中心并获得高品质数据授权。成立华为计算视听创新中心。推动产业成果落地见效,训练发布自有知识产权文生视频大模型“潭柘智空”。启动智能数字人运营基地,发布全市首位气象数字人“灵西”。
心血管领域创新药械产业实现重要突破。持续擦亮产业品牌,中关村(门头沟)心血管创新药械产业园正式揭牌。百洋入选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名单,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方向唯一入选单位。成功举办中国心脏大会创新与转化论坛、九三京西发展座谈会等高能级产业活动。加快落地重点项目,华科先锋新一代医用直线加速器获得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报告,科鹏外科医疗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进入国家药监局特别审查程序。德山生物医药孵化器获得市级认定。
坚持为民造福,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组织“创业京西训练营”,打造“就业帮帮团”特色品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构建零工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展以工代赈,前三季度用工5907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819.2万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1222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中小学优质学位3840个。率先推进“1+3”贯通培养高中招生改革,初中毕业生100%享有升入高中机会。2024年高考升学率95.61%,三分之一以上学生达到重点线,600分以上高考人数占比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稳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同仁医院门头沟医院挂牌一年来,170名同仁专家定期出诊,全院门急诊总量、手术量均大幅增长,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养老服务联合体,设立区镇两级助老慈善基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养老助餐点实现镇街全覆盖。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启动两批公租房配租工作,保障家庭5997户。棚改安置房大峪化工厂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打通7个“办证难”项目共12365套房屋办证路径。构建便民商业服务圈,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推动华远坊开业。檀谷商圈被评为市级示范商业步行街并入选2024年度北京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市实现镇街文化中心100%社会化运营。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接诉即办提质增效,市民诉求解决率、满意率持续上升。设立3000万元“身边事”基金,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彰显城市文明形象,持续开展创城“六大提升行动”,在首都文明办月度实地评估中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抓紧抓实两个“关键小事”,搭建区级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垃圾全流程追踪管理。物业服务满意度85.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持续优化城市环境秩序,对83处6万平方米边角地进行合理化利用和绿化整治提升。不断改善交通出行条件,通过多种方式深挖3599个停车位,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1.3万平方米,建设完成9174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优化公交线路24条,正式开通道路52条。
安全稳定基础持续夯实。全面做好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加强企安安平台应用,探索信息化监管,上线有限空间作业备案系统,以科技赋能提升安全生产质效。打造“安全夜校”名片,累计开展安全宣教活动1230次。强化森林防灭火工作,承办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管理工作会,向全国推广“门头沟经验”。坚决打击突出违法行为,强化反诈宣传,非接类案件立案数、案损金额同比大幅下降。不断健全多元矛盾调处机制,发挥区级“红色暖心室”平台作用,推动镇街“红雁枫桥”“揭榜挂帅”等多个品牌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完成全域全要素“生态体检”,地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稳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保持优的水平。扎实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中国山水工程稳步推进,子工程勘察设计全部完成。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5000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完工,森林覆盖率恢复至48.34%。加快花园城市示范建设,实现全域公园无界化。扎实推进国际月季大会筹办,“一路”“五片”项目完工,“一园”项目提速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力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PM2.5累计浓度为28.6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同比增加8天。精雕科技成功申报北京市绿色工厂,实现我区绿色工厂零的突破。持续保护水生态环境,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达100%,地下水水位连续6年回升。稳步提升土壤环境质量,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生态示范探索有力推进。健全以GEP为导向的生态立区战略“1+4+1”统筹推进机制,形成GEP全要素“一镇一策”提升工作方案。有序推动VEP模式落地,完成生态小镇项目1号地VEP价值核算及首开区主体建筑施工。突出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全市首个行政区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自然城市”平台。顺利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预考察,申报成功后将填补华北地区空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入选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坚持文旅融合,城乡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争取资金近7000万元,开展文物保护类恢复重建项目12个。东胡林人遗址成功入选北京市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统筹推进古村、古道、古寺、古树、古泉、古长城等保护工作,我区保护提升传统村落风貌做法上榜国家经验清单,京西古道成功入选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文化传承发展有力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全区非遗项目达到145个,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弘扬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潭柘寺镇、斋堂镇获评北京民间艺术之乡,清水镇洪水口村夏季“村晚”入选全国示范项目。
“三地”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聚力发展精品旅游,入选2024年中国气象旅游指数定标城市,举办国家首届百花山气象论坛,百花山被评为全市首个气象景观观赏地。打造赛事活动品牌,举办首届北京虚拟体育运动会、2024环门头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潭王路、妙峰山路入选“中国骑行地图”精品路线。实施景区提升工程,潭柘休闲旅游度假区成功申报市级旅游度假区,琉璃渠、南石洋成功创建3A级景区。推动民宿集群发展,建成以国家级“甲乙”级民宿为龙头的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体系,覆盖66个村,盘活闲置农宅437处。
诗画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大力实施“百千工程”,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水峪嘴村等案例入选国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五新斋堂”项目纳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范围,“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做法入选全国优秀案例。聚力推动强村富民,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五星级、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各1个。不断汇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发布“新门人”招募令,探索“乡村CEO”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约7900户,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2个。
坚持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基础愈发牢固
经济发展支撑逐步夯实。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推动科技金融京西试验区创建。成功创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提升开放发展水平,“两区”建设新增入库项目388个,数量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西城、石景山、海淀、大兴等区的对接协作,联手河北四县组成京西文旅大联盟,以首善标准推进支援合作。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企业重组,门城投资、山水旅游两家国企提前实现全年收入破亿目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设立区营商环境促进中心,推动营商环境领域工作系统谋划。精准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推动园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成立京西法律智谷。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上线全市首个区级综合政务大厅贷款服务窗口,区级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质量,累计申报国高新技术企业225家,增速位居全市前列。233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数量在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
政府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机构改革,组建区科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优化乡村振兴机构设置和老龄工作职能。持续强化作风建设,坚持“过紧日子”,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大力推动依法行政,全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82件、政协提案174件,办复率100%。
——摘自2025年1月8日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暖心为民 安全韧性 提升转型 凝心聚力
统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