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西南官园有古石刻40余处,文辞古朴、底蕴深厚,以“桃花坞”最美,笔者故作诗一首,以志不忘:
桃花坞属南官园,莫辞吟刻上林苑。
松云萦月听涛里,云溪石肪卧游边。
武陵春色青麟峡,古烟霞起白云岩。
杏泉峪听雷音壑,枫桥闲步撒手难。
飞泉洒落尤宅处,待月崖畔戏童顽。
蛤蟆石上僧挂碍,同留美景驻山峦。
南官园石刻的“桃花坞”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每当人们看见桃花,总不免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它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潺潺的溪流,所到之处,总是让人神清气爽。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清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好一幅人间仙境。
在京西还真有这样一个地方,不信?清道光朝奉宸苑员外郎尤铭海和眠云樵子的碑记会带我们走进那里,一个花果满山的地方。
京西“桃花坞”,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南官园。它之所以称为“桃花坞”,是在1平方公里的山坳,现存40余处古代摩崖石刻。其中,“桃花坞”地界碑有五、六处,大多镌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可想而知,当时这个名字是多么出名。
小山坳,坐西朝东,东接平原,西靠大山,距京城仅30公里左右,山势舒缓,水源丰沛,林木茂盛,自古至2000年左右,泉流小溪有几十处,到处是汨汨的泉水,潺潺的小溪。人们来到山下,弃平登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溪旁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杏泉峪、上林苑监界”的字样,那是明清两朝的古迹,由此开始依次看到:雷音壑、“莫辞吟”组诗(12首)、青麟峡、撒手崖、听涛、武陵春色、松云萦月、云溪石肪、樱桃沟、桃花坞东界、桃花坞西南界、桃花坞西界、李宅(3处)、尤宅茔地、上林苑监界等摩崖石刻,都是最美的历史遗存。石刻告诉人们,明清时期这里属朝廷上林苑监管理。清代曾有尤警斋、漱石翁、眠云樵子、一笑书生、模棱子、不虚生、春农氏、挂碍僧人、十五童子等留下墨迹。传说民国年间有军阀阎锡山、副官李枫桥等在此休闲养居,为这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景和意味深长的传说,形成了今天美丽的花园、文化的摇篮。
曾经的皇家林苑上林苑监界
清《春明梦余录》载:“上林苑监,明官署名。永乐五年(1407年)始置,宣德十年(1435年),定为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良牧署牧养牛羊猪,蕃育署饲育鹅鸭鸡,林衡署种植果树花木,嘉蔬署莳艺瓜菜。苑地在北京附近,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关,西南至浑河。主官左、右监正及左、右监副后不常设,以左、右监丞署职。”南官园这两处界石正处在当时北京上林苑监界内,说明了这里曾经是明代种植果树花木的山场,主要职责是种植皇家御用的各种林果菜蔬或者饲养牲口、家禽等,差不多就是皇家的农产品配送机构。20世纪早期,这里还有枣园、梨园、栗园等名称。
由此可见,明代属上林苑监管辖的国家管理山场林木种苗、果菜蔬基。清承明制,清代以后这里沿袭了果树花木的栽培,成为两朝皇家苑圃。清代继续作为皇家园林归属奉宸苑掌管,清道光五年,八旗贵族尤警斋在任奉宸苑员外郎主管苑囿时,在这片山间买下一块“尤宅茔地”,建造了房屋。
南官园的“官园”之名不知起于何年何代,明朝宛平县官沈榜在其撰写的《宛署杂记》中称这里为:“宝瓶山,在县西七十里官园村。山产煤,状如瓶。”此书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官园”之名。当时宝瓶山上栗园、枣园、桃园等“官家园林”被百姓称为“官园”。民国“枫桥别墅”碑百姓称为“官园”,或许还有在此园以南生活聚集成村而称为“南官园”?这需要后人的不断挖掘。
传说民国名人李枫桥曾在此居住,修了“枫桥”。桥坐落在半山腰的一条沟壑上,旁边是一块开阔地,2018年以前,首都钢铁公司绿化队办公室设在这里,或许就是当年的“枫桥别墅”。桥的建设,就地取材,多紫砂岩石与石灰砌就而成,坐西朝东,桥南北长七、八米,东西宽2.5米。桥为拱形,下有涵洞,宽和高1.8×1.8米,“枫桥”二字刻在涵洞正上方紫砂岩嵌石上,石面宽和高70×40厘米,字径约30×30厘米,已严重风化剥蚀。
京西的武陵春色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南官园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尤宅茔地道光五年立”,同时,镌刻“桃花坞东界”。我们暂时称其为:南官园最早的石刻文字。
提起“桃花坞”,不免让人们想起,晋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桃花坞”正是它的原始出处。在湖南省桃源县有一处非常美丽的景色,每逢春暖花开,流动的小溪、满山的桃花、晨雾升腾之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称这里为“桃花坞”。因为坐落在常德地区的武陵,其水发源于武陵井水而成武陵溪(河),因此这里又称为武陵春色。
武陵春色乃为湘之胜景,桃花仙境,说到它不得不让人想到曾经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皇家园林的圆明园。曾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圆明园四十景图》被侵略者掠夺,国家博物馆花重金从法国国家图书馆购得其原图底版,用99.9%黄金复制成图。
“武陵井”为湖南二十八古井之一,这口井水四季不竭,大雨不浊、甘甜可口、冬温夏凉,为饮水之源。相传它与桃花源的“武陵溪”相通,常有桃花随水流出。春天时,井旁四周花开如霞,故称为“武陵春色”。民国时期,古井周边,名噪一时。
清朝入主中原,将美好的江南景色引入圆明园,清康熙年间,建起了九州清晏、碧梧书院、紫碧山房、杏花春馆、若帆之阁、勤政亲贤、镂月开云、文源阁等“武陵春色”(桃花坞)成为著名的四十景之一,初名“桃花坞”,后改称“武陵春色”。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搬到了万园之园,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也称“夏宫”。
每当春暖花开,此地山桃万株,上桃花坡,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还有桃源深处,传说乾隆帝为皇子时,曾在此地居住读书。
乾隆御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复岫回环一水通,春深片片贴波红。
钞锣溪不离繁囿,只在轻烟淡霭中。
门头沟南官园“武陵春色”“桃花坞东界”“桃花坞西界”让人们眼前一亮。考其历史,或许与圆明园及湖南的桃花源记有关,或许出自学问家之手?或许是当年美景的再现?亦或是历史的巧合……
无论是哪一种,如今山中的美景美不胜收,古朴的石刻回味无穷,人们在这里遛早、爬山、打泉水、采花、摘枣、看夕阳,也是名人雅士的“夏宫”。可谓:武陵春色好,何须到江南,万园之园景,争妍看西山。
亲近自然,不必走远,风景就在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小山坳,诸多的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或许会让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桃花坞主尤警斋
尤警斋,是在桃花坞碑刻中出现的一个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名铭海,字警斋,生卒年不详,辽宁铁岭人,隶属内务府正黄旗,于道光朝任奉宸苑员外郎(从五品),后升南苑郎中(正五品),兼骁骑参领(三品衔,食五品俸),奉宸苑为清代内务府下辖的衙门,主管园林农事、河道的机构。
此碑为尤警斋在世之时所立,碑为汉白玉石质,高约0.77米、宽约0.47米、厚约0.16米。碑阳镌刻“尤警斋墓”四字,碑阴为好友恩琏所撰碑文,碑左侧为尤警斋於道光二十八年自撰碑铭,碑右侧为好友存集和慎祺於道光二十年撰跋文。
初见此碑,见其规制甚小,似乎与其官职、地位、身份不符,待回家细细研读碑文方才了解一个八旗贵族曲折变化的心里路程。尤警斋自选墓穴,请好友恩琏等人为其撰写碑文,碑文中有“自作窀穸,制度务从简约,立短碣一通”。说明尤警斋为人谦恭、不事张扬的做人本意。大人物做小碑,隐居西山,其碑甚简,已经很满足了。
明朝宛平县官的《宛署杂记》称这里为:“宝瓶山,在县西七十里官园村。山产煤,状如瓶。”《丹凤山天庆庵捨地碑》碑文则称这里为:“丹凤山,风景如画。”
周边环境地势有风水之宜,坐西向东,三面环山,一面向水,由东向西地势渐高,远望京城,极目悠远,甚是舒朗。此碑虽然规制不高,体积较小,但其中却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尤警斋与眠云樵子
南官园石刻群40余处石刻,已经发现的七八处与“尤警斋、(眠云樵子、云樵)、尤宅”的名字有关。年代从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时间跨度为26年时间。
其中,落款多处为“云樵或眠云樵子”包括《云樵土地纠纷记》(推断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左右),蛤蟆石首题诗《开 怀辄醉欧阳酒》(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撒手崖诗》(清咸丰元年1851年)等碑刻。
诗文风格亦十分相似,基本是表达士大夫游览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的隐居情怀,细读又发现“云樵”恰恰是“眠云樵子”的简称。由此本人大胆设想,相同时间、地点、出现两个名字相关联的碑刻文字,这或许不是巧合,而是同一个人在这里走过的生活轨迹,尤警斋即云樵(眠云樵子)。清道光朝任奉宸苑员外郎,在他主管农事园林工作期间,常来此京西宝瓶山巡视,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周边皇亲国戚、王府坟茔众多,是百年的风水宝地,于是悄悄买下了“尤宅茔地道光五年”一方宝地,以备百年之需。
从“尤警斋自题墓碣隹城欎欎西山岑,眉寿无害墓已詺,吁嗟旷怀兮,无古今。”看到了他在“眉寿”之年自题了墓志铭。表达了垂垂暮年对人生一种洒脱的态度,而这态度所抒发的似乎正是“眠云樵子”所表达的“开怀辄醉欧阳酒,寄兴时操靖节琴。”田园生活。以及“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无愧于心平淡忽尔豁达。以上种种,本人以为,眠云樵子、云樵即尤警斋。
无可奈何的碑记
云樵又称眠云樵子,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或许就是尤警斋的笔名或者字号?或许是另外一个避世养闲在此的官员?还或者是一个归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这些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可以通过石刻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经在这里干了些什么?南官园众多的石刻中,有关云樵或与他有关的石刻有十几处,可谓石刻魁首,其中,有一处比较体现他身份和性格的摩崖碑刻记了一件文人的尴尬事。
《云樵土地纠纷记》:“古者行让路,耕让畔。余何区区争此土哉?奈土人棲棘改路,越畔而耕,日加侵削,余亦未能免俗焉耳。云樵氏讫。”
文中讲述了当年先生在此置地闲居,过着归隐山林的田园生活,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或与朋友把酒吃茶,赏月于松下。闲来也享受一下农夫的生活,种上半亩菜田,浇水、捉虫乐在其中。孰料,自己这个外来人,本来不愿招灾惹祸,而本地的“土人”似乎有些欺生,总是一点一点地侵占本属于他的土地,先生碍于自己的身份和文人的面子,又不好与他们打起争执或诉讼到衙门,只得写了这篇碑记,镌刻于石,算是告知邻里,也是表示自己的态度,这是表现了一个文人的人格魅力和处事特点。
通过《云樵土地纠纷记》可见,云樵或许就是这里的主人,而“蛤蟆石”上的“莫辞吟”诗会,也证明了这一点。记载了道光二十二年云樵曾经在这里以“莫辞吟”为题,召开诗会,以诗会友,有诸好友漱石翁、一笑书生、模棱子、不虚生、春农氏、罣碍僧人、十五童子等留下墨迹。他作为主人以眠云樵子为名,首题《云山把酒莫辞吟》:
开怀辄醉欧阳酒,寄兴时操靖节琴。
如此云山如此趣,好登临处莫辞吟。
人生道理撒手崖
在南官园主景区有一巨石,异常醒目,镌刻“撒手崖”三个大字,字径约70厘米见方,楷书,工整遒劲,一看便知书写人的国学功底非同一般。镌刻方法刚柔并济,与字体布局相得益彰,高高矗立,可谓异彩飞扬。顶端有《撒手崖诗》亦出自云樵之手,全诗用通俗的词语向人们讲述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撒手崖诗》:
偶来撒手崖边立,始信悬崖撒手难。
谁把空言悮释子,我将崖畔作重栏。辛亥荷月(清咸丰元年1851年)云樵题
该诗印证了“撒手崖”三字应镌刻在清代咸丰元年。试想站在几十米高的山崖上,有人对你撒手不管,又将是一个怎样让人毛骨悚然的场面?与武陵春色相比,真是翛然与凶险同在,愉悦与恐惧并存。
寄情山水卧游
南官园乃明清之避暑胜地,花果满山,古镌辞章40余处,清元恺占其三。其一:卧游。其二:卧游诗。其三:云溪石肪。
古传卧游源于南北朝画家宗炳所作的《画山水序》云:“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意在殿堂之上,赏方家字画,若四海漫游既赏心悦目,胸旷神怡,又纳自然之灵气,步华夏之百川。”宗炳年轻时痴迷于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回到江陵(今湖北)老家。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载于《名画录》。
还有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所著《书辋川图后》,一年夏天他因肠疾卧病在床,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画作《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此画是王维摹写自家田园景色,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皆得自然之趣。秦少游让儿子将画展开,他卧于床上细细观赏,如有身临其境之感,陶醉于画景之中,精神不觉为之振作,脏腑随之调和,数日身体全愈。由此可见,人体感官上直接的传递方式来自视觉,视觉上的个人喜好也会转化到内心,移情入景,调节心境。卧游带来心旷神怡的另一番天地。
元凯的《卧游诗》则进一步诠释了“卧游”一词写作的环境心情以及时间:
屐齿闲行度板桥,悠然山色绿嶕娆。
松稍滴翠晴犹湿,石畔奔涛咽未消。
风过残云穿洞口,雨余斜日照山腰。
卧游不少贤人句,小子何知敢续貂。
辛亥荷月三日雨后 元恺题并书
与《卧游诗》相距不足50米处,有一巨石,犹如一艘横卧海岸的战船,矗立在一块平坦的台地南端,远远望去格外壮观,元恺恰当地在上面题写:
云溪石肪,辛亥榴月元恺书,曹长立镌石。
隶书圆刻,书法工整而严谨,古朴而大气,其镌刻方法与“撒手崖”类似。
辛亥纪年从清至今比较可能的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但是,从具体镌刻方法和字体比较其它石刻,清咸丰元年(1851年)可能性较大。
元恺,历史上同名人较多,此题诗根据题诗背景和落款,以两副作品不同落款判断,同一年5-6两个月前后题字。本人以为可能是民国年间宋元恺所题,他是陕西耀县人,字向辰(1870年-1917年)。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17年张勋复辟,孙中山密令宋元恺组织军队讨伐,阎锡山派重兵围攻,使其全军覆没,宋元恺遇难于稷王山。他早年曾在北京等地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有可能在此期间到这里“官园”来会朋友,或许与李枫桥相识。当然,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云溪石肪(舫)”与“卧游诗”两副作品是元恺同一年(辛亥)5-6两个月前后所作。
天然的书法课堂
“松云萦月”镌刻在路边一块裸露的岩石上,营造了一幅月光下白云松影交相辉映的优美图画,以及回归自然的情怀。又是一幅很好的书法作品,记述了中国书法的起源,其中“云、月”是比较典型的象形字,在石鼓文、金文中使用。“松”偏旁易位字,与现代的左右偏旁不同,正是古文字的常见写法。
通篇表现了中国古文字书画同源之说。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图画的形式表达记录自己的心声和行为。慢慢地,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在经过不断的简化,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是一篇很好的原生态书法教材,这里还有很多书法石刻,是一座天然的书法课堂。
南官园是一个景区,也是一座宝藏,它可以赏花戏水,对话石刻,看古朴、精美的书法,感悟深邃的意境,或许还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
京西南官园是个美丽的花园、文化的摇篮,本人自幼生长在附近,从2000年至今,同众多民俗爱好者对该地的石碑、石刻进行考察,得到了各界朋友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尤其记得2003年12月7日周六,与刘德泉老师相约张文大、赵老师、胡子等城里朋友一行7人来门头沟南官园考察石刻。定于早8点到931中门寺总站。中间一个小插曲,刘老师口误为972总站,本人到东华路972总站,总不见人,后接刘老师电话又赶到中门寺会合。
北风呼啸,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雪后的寒风尤其刺骨,双肩包带了干粮和矿泉水,中午时分,靠在庄稼地边休息,想喝水时,已经冻得嘣嘣的,只得在胸前捂一捂、蹭一蹭喝一口,那味道真甘甜。
眼前山泉冰瀑,阡陌纵横,四周远观东望,门城镇古巷炊烟、高楼错落、京城红墙碧瓦、永定河如带飘向天际、北看九龙葱茏跃起,品读诗章,将是无穷的享受。借用一笑书生题诗:
远观山势疑无路,一片青葱写密林。
不道个中佳境出,书生到此敢辞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