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雯
本报讯 妙峰山镇炭厂村结合区域功能定位,紧抓机遇,深挖资源,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农游合一的沟域化景区。
炭厂村坐落在妙峰山镇西北部,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植被茂盛,这里的山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水质优良,自然山水风貌十分秀丽,民风醇厚朴实。
近年来,炭厂村根据国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旅游为重心,不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休闲、生态、观光景区,以旅游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炭厂村被评为“市级民俗旅游村”,神泉峡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如今,村内变化日新月异,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显著提高。
挖掘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思路
村“两委”认真研究区、镇发展定位和自身资源优势,并深入群众,走访老干部、老党员,广泛征求村民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村党支部多次召开班子会、“两委”联席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组织“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进村实地考察。几经探索、几经磨砺,最终确定了这样一条发展思路:以神泉峡景区为核心载体,以良好的山水和地质资源为本底,以生态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京西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为底蕴,整合山体、泉溪、潭湖、林果、村落、民俗、文化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元素,打造成为京城知名、体现国际标准的休闲养生园区。
2006年,炭厂村在认真分析本村自然条件和土地、人口、劳动力等情况后,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计划。与此同时,在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聘请专家、学者制定神泉峡景区旅游规划,将神泉峡景区建设成为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集旅游观光、健身养生、文化体验、拓展训练、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生态野趣养生休闲目的地。
同时,为抓住机遇,加快实施步伐,村党支部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发展原则,带领村民利用闲置沟域和山场,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业。优化美化发展环境,大面积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并建成800亩仁用杏基地、100亩苹果园、80亩核桃园;积极改水铺路,修建自来水管网,修建污水集中处理管网;进行民房改造、厕所改建、配置垃圾桶、庭院美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机井1眼,整修梯田,修建田间路,铺设人行步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健身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棋牌室、多功能室等。
2009年9月,神泉峡景区管理中心正式成立,次年4月正式接待游客。与此同时,景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观建设,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今年4月,景区种植了万寿菊和侧柏,修建了100辆车位的停车场,拓宽景区门口路,预计“十一”前完成农耕儿童乐园、幸福人生谷工程项目。目前,景区已拥有相对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日可容纳游客1500人,去年景区门票收入20多万元。在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发林果种植,果园由原来的100亩发展到目前的1000亩,并在田间种植杂粮,兴修大小塘坝进行渔业养殖供游人垂钓。
改变经营模式让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为调动村民参与集体发展的积极性,炭厂村开始探索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成立了神泉峡景区管理中心,并为每位村民赠送5个股份。有了股份的村民觉得村里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从设计到施工,每一步都精打细算,有效增添了建设家乡的热情,铺石、修路、建桥,植树、栽花、种草。
2010年底,神泉峡景区实现每人分红200元,虽然钱不多,但村民初次尝到发展旅游的甜头,对景区的发展更加用心尽力。2013年,炭厂村对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各项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景区门票收入增多,年底分红增加到每人500元。全年人均劳动所得8995元,比2012年增加1295元。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贴。
炭厂村在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始终坚持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民的精神状态和村容村貌都呈现出喜人的气象,该村已经从一个大山深处落后的农业村转变成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民俗旅游示范村。
深挖资源 紧抓机遇
妙峰山镇炭厂村打造农游合一沟域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