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是民政改革发展的主要途径,能够明确政府与社会在民政事务中的角色与分工,将更多民政事务向社会开放、转移,按照凡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去干,凡是社会能办的,全部让社会去办的思路,推进民政事务由政府包办、直管直办向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市场运作转变,运用社会力量提高民政工作的整体效能。
为全面推进首都民政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首都民政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在儿童福利、流浪乞讨救助、婚姻登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政府购买服务让孤残儿童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区福利院为做好在院儿童及社会散居孤儿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同时,创新管理体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其中通过向区智慧摇篮倚山幼儿园购买24小时护理、卫生保洁、学龄儿童上下学接送、车辆驾驶、幼儿教育五项服务,效果最为明显,孩子们在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一是提高了孤残儿童服务水平。24小时的护理服务,保证了在院儿童生活、饮食、医疗、课业辅导、娱乐活动等基础养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了儿童在院安全,实现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率100%,孤儿医疗就诊率100%,残疾孤儿接受康复治疗率100%的目标;卫生保洁服务,保障了全院环境卫生的清洁,确保了福利院卫生安全“0”事故;由专人负责按时做好学龄儿童上下学接送工作,保障上下学途中的安全,并能及时准确反馈老师对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表现的意见;车辆驾驶服务保障了在院儿童及时就学、就医,以及外出康复训练;幼儿教育服务,让孩子们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学习舞蹈、音乐,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自身能力。二是心理疏导服务成效显著。11岁的大保是被收养的孤儿,后因养父去世,养母重病,通过履行代养手续,由区儿童福利院进行代养。刚入院时总是低着头看人,不愿与人交流。心理咨询师运用访谈、玩偶、催眠等一对一疗法,并配合福利院开展的常态化活动,使孩子不但能积极面对生活,还能帮助在院的弟弟妹妹们辅导功课,此外经过舞蹈训练,现在已经成为院里的才艺小明星了。目前已经有6名像大保这样的孩子接受了心理辅导,均克服了自卑和心理阴影,融入到集体中快乐地生活。三是残疾康复训练见成效。先后为5名散居孤儿进行了肢体康复训练。其中因患脑瘫且股骨头错位无法站立的小伟已经能够通过辅助器具在室内进行短暂活动。患有成骨发育不全的壮壮虽然出行时仍需要轮椅,已能够在不借助任何器械和人力的情况下短暂行走。肢体康复训练提高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四是潜能开发训练有效果。从初期的评估到包括模仿、知觉、手眼协调、认知表达等七大领域的个别化潜能开发训练,以及感觉统合训练课程,逐步转变了2名5岁的散居儿童的身体状况,提高了他们发展过程中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区儿童福利院负责人苗爱欣介绍说:“近几年来,我们还向门头沟区康馨社会工作事务所购买了心理疏导、残疾康复服务项目,向北京市东城区阳光路教育潜能发展中心购买了儿童潜能开发和自闭症康复训练评估服务项目。通过购买这些项目,推进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来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模式,转变为根据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实施一对一服务,实现了多元化管理与服务方式。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解决了现阶段儿童福利院基础设施不足和缺乏具有专业素质人员等瓶颈问题,加快了我区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化进程。开展的这些项目不仅扩大了孤残儿童的服务范围,为散居孤儿解决了实际困难,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化队伍建设,优化了服务队伍的人员,使我院形成了在编人员、社工、购买服务人员三位一体的工作人员结构,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壮大了专业服务队伍的力量。让孩子们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为促进地区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政府购买服务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更加有力
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工作已从过去的收容遣返模式转变为临时救助模式,被救助者获得了更好的生活照顾。
随着民生力度的强化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的逐步转变,救助范围不断拓展、救助对象日益增多,救助对象需求不断多元,使得救助服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压力。针对这些情况,区救助站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先后购买了龙泉医院托管精神病人,北京朝阳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社工介入,永定敬老院托管老、弱、残等弱势群体,区儿童福利院临时托管未成年人4个项目,逐步形成了矫正救助、帮扶救助和人性化救助相结合的多元化救助。一是为有工作能力的受助人员介绍工作。区救助站经过认真核查,确认身份,对思想道德正派,作风踏实的救助对象介绍力所能及的工作,累计介绍31人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作,使其尽早融入到社会中,自食其力。二是为发生家庭矛盾求助人员做好心理疏导。由于来京务工不着或与家人发生矛盾赌气外出人员,这类人群易心烦气躁、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经工作人员对这些受助群体先进行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后,求助人员的思想状态和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改变,从而也减少了一些受助人员融入社会后对社会的极端心理。三是为生活困难和无力解决返乡人员实行帮扶救助。区救助站始终坚持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对老年痴呆或智力障碍人员或的确生活困难人员更是加倍关心,积极为他们联系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当地居委会,帮其联系家人,为确实有生活困难的人员购买车票,对个人不能自理和行动不便的,派专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护送返乡,目前已累计护送返乡48人次。四是救助更为人性化。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对发生疾病人员进行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对发生疾病的流浪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治疗,全年共计为8人医疗治疗,维护了受助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
区救助站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工作方式,聘请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专业教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对流浪未成年人施行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开展家庭暴力受害人救助服务,为遭受家庭暴力导致有家不能回且自愿求助的受害人提供相对独立的庇护场所和临时性的基本生活救助,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服务,维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些举措,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地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为进一步提高和谐婚姻家庭建设服务水平,区婚姻登记中心购买了婚姻家庭辅导项目,具有专业资质的婚姻家庭辅导员每天上午9时至11时30分、下午1时30分至5时30分到区婚姻登记中心专门设置的婚姻家庭辅导室持证开展工作。
在区婚姻登记中心,很多新人办理结婚登记后来到婚姻家庭辅导室接受婚后如何经营家庭、幸福生活的辅导。“你是丈夫,婚后要多负起责任,要多注意妻子的情绪,尤其是怀孕期间,这时的情绪最不稳定……;你作为妻子,要关心、体贴丈夫,做个温柔贤惠的小女人……”辅导员刘社工一点不比登记员轻省,一次辅导至少要说上半个小时,短短的一个上午就为3对新人进行了辅导,最长劝解时间达到近两个小时。一对刚刚走出辅导室的新人高兴地说:“这个辅导真不错,很多事一下就豁然开朗了,一些小细节对婚后的幸福生活影响这么大,今后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家庭一定是最幸福的。”
区婚姻登记中心负责人宋兰英介绍说:“我们中心从2011年建立了家庭婚姻咨询室,主要是开展离婚适度调解和法规咨询,因为辅导员大多由社会志愿者或妇联干部组成,不够专业,只能以劝解为主,因此婚姻的挽回率还是比较低的。从今年4月1日开始,我们招募了具有律师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辅导教师上岗以后,效果非常明显。辅导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剖析、调解。截至7月底共调解66对,其中51对当事人放弃了离婚的念头。此外,辅导员还对100余对新婚当事人进行了辅导,让新人更加珍惜家庭,促进社会的和谐。”刘军勇/文


区民政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