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濒临灭绝的“皇家贡品”京白梨重获生机,成为军庄镇主导产业,并一举获得世博会银奖;让转居农民保留耕种热情,在全市首家试点种植“芽苗菜”取得成功,助推北京市“农艺入户”工程启动;让居民在学习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将自创自演的民乐合奏《春满门头沟》送上首届京津沪渝“都市风采”器乐大赛的舞台并荣获银奖;让社区居民在多样化的学习培训中,既满足了兴趣爱好,又提升了文化素养,更享受了高品质的生活……这些都是门头沟区社区学院在区教委领导下,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和“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取得的成绩。
门头沟区社区学院于2012年12月正式成立,是在整合区属社区教育中心和财贸干校现有编制、人员和职责的基础上组建的独立法人单位,承担着全区学习型城市建设、农民和社区居民教育培训以及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工作。
社区学院遵循“终身教育,开放办学,创新服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社区教育教学指导和课程研发中心、市民终身学习的咨询指导中心、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管理和实施中心、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中心,为构建和完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绿色、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生态新区服务。
培训新市民 享受新生活
近年来,我区生态新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得区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使新市民尽快融入新社区、享受新生活,社区学院通过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学院市民总校和村居市民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思想道德、文化生活、身心健康等教育,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市民的综合素质。
让市民更有文化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日益强烈,特别是一些社区中的老年居民,他们在退休以后,希望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高生活的品质,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从2013年9月开始,社区学院为广大市民开设了书法、国画、广场舞、葫芦丝等12个培训班,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原定三天的报名时间,短短半天就全部完成了报名任务。
市民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是身心健康、邻里和谐和文明生活。学院动员和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开展细致地调查研究,发挥学院智力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为市民开展心理健康和文明礼仪的培训。在城子街道新华建社区,社区学院了解到许多中老年女性希望学习文明礼仪与人际交往的知识,随即组织了《关爱女性健康,提高女性素养》的系列讲座。培训后,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生动、具体,解决了居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听课有收获,知识有帮助。
让市民更会生活
我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惠及了千家万户,许多居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家中添置了电脑、照相机等高档电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困惑:房屋的装修装饰、电器的使用和保养、休闲时间的安排等,这些都成为了市民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提升市民生活技能,引导市民文明健康地生活,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区学院开展新市民培训的应有之义。学院适时开设了计算机、摄影、插花、芽苗菜种植、自救自护等生活技能类培训课程,为市民讲授如何上网、如何利用单反相机拍摄出美丽的图片、如何制作工艺插花装扮美丽的家、如何利用阳台种植芽苗菜等。在东辛房街道石门营五区开展的市民计算机上网技术培训,历时一个月,现在,经过培训的居民们可以完全自主地上网学习、查找资料、聊天、购物、发邮件等,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品味。
目前,学院的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院市民总校开设培训班34个班次,与妇联合作开设2个班次,深入街居市民学校开设75个班次,总计培训18800人次。培训课程以提升市民的品质生活为主线,主要涉及身心健康、生活技能、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等四大类21门课程。
学院为满足市民学习的需要,还编辑出版了适合市民阅读和学习的专门书籍和简易读本等材料,免费发放给市民,方便市民自己在家查阅。
让艺术浸润市民心灵
为在我区市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区教委关于艺术教育进社区、下农村的精神,提升市民的艺术素养,达到以美益智、以美益德的目的,社区学院组建由管弦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构成的“百灵艺术团”,两年来深入清水、斋堂、王平、军庄、大峪等镇街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并利用文艺演出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市民、中小学生演出几十场,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
民乐团的自创曲目《春满门头沟》作为我区代表乐团2013年参加了首届京津沪渝“都市风采”器乐大赛在众多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为进一步提升学院艺术教育的质量,管弦乐团还与北京市交响乐团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市交响乐团的优质资源,为学院的乐团提供指导和帮助,未来社区学院对百姓文化艺术教育服务的质量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
围绕我区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定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社区学院肩负的重要责任。在区教委的领导下,社区学院与区农委、农业局合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面向全区镇、村农民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经营技巧、管理水平等,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学历教育助人才经营农村
培育具有发展眼光,又具备实干才能的带头人是农村的发展进程的关键。斋堂镇爨底下村的王秀莲同志曾是社区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她成为爨柏景区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后,多次聘请社区学院的老师,为爨底下村的村民和爨柏景区的服务人员进行各类培训,组织厨师技能培训,为景区服务人员开展包括公共礼仪、公文写作、爱岗敬业等内容的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王秀莲说社区学院的学习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直接促进了她的工作。
为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新要求,社区学院不断加强与北京市高等农林院校既有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的资源优势。尤其是与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的合作,为我区培养远程教育的大学专科、本科学员,使全区近2000名镇、村两级干部由中专学历提升到大专或本科,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管理人才。
技术培训帮农民增收致富
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营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加快实现增收致富的愿望做新型职业农民。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雁翅镇栽种富士苹果、妙峰山镇樱桃沟村等地培育樱桃、军庄镇孟悟村等地发展京白梨等,如今,这些地方的果品已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至今,这些地方的果农心中仍记得社区学院的老师给予他们的技术指导。
社区学院依托农业部和财政部联手创立并在全国实施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阳光工程”、“有机蔬菜家里种”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从2011年至今为我区培养了2000余名实用人才,培训内容涉及种、养殖技术、旅游服务、农村经纪人等多个专业。2014年5月29日,学院在军庄镇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市“阳光工程杯”有机蔬菜家里种技能大赛暨“农艺入户”工程研讨会,吸引市、区级媒体的瞩目,进一步推动了农民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为帮助农民掌握家庭现代农艺开发技能,建设家庭小农场,培养家庭“农艺师”,社区学院还将在我区开办现代农艺专业中专班,开展家庭种植设备开发制作、家庭有机蔬菜种植、家庭花卉养护、家庭果树盆栽等系列教育培训,实现创业致富在农家、家庭美化在农家、健康生活在农家、文明和谐在农家的目标。
艺术教育促农村和谐发展
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社区学院面向全区9个镇的农民开设了文艺中专班,聘请专业教师和民间艺术家执教。文艺中专班的学员是各个镇村的文艺骨干力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等文艺形式。社区学院的文艺中专班办到了村里,也办到了农民的心坎上,教师们带着为学员准备的免费教材和乐器,手把手地教会了“大爷们”吹笛子、葫芦丝,教会了“大妈们”唱歌、跳舞,活跃了广大农民的生活。雁翅镇淤白村文艺中专班学员们排练的《大河之舞》,不仅在村里表演,甚至走出了门头沟,登上了2013年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赢得了全市观众的赞誉。
如今,社区学院共开设文艺中专班26个,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文艺骨干1154人,他们活跃在我区各个镇村,不但丰富了个人的生活,更是用艺术的无穷魅力打动了全区人民,参与了我区“庆七一”、“迎国庆”、“贺新年”等多场演出,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社区学院以文艺中专班为载体全面实施文化驻乡工程,大力开展艺术教育下农村进社区取得了实效,社区学院将继续发掘各个村落的特色文化,将文艺形式与独特的村落文化相融合,用文艺提升农民素质,提升生活品质,让社区学院“服务三农”的形象深入到农村百姓心中。
社会教育大舞台
探索协同教育新模式
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除开展城镇、农村地区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和研究工作外,还承担着全区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为使中小学社会教育工作切实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社区学院结合“家、校、社协同”的工作,积极开拓思路、广泛沟通、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营造新环境,开启了育人的新模式。
建立区级师资库 搭建育人新平台
我区中小学生假期社会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城镇地区的中小学生在假期中多参加以民办教育机构开办各类学习班为主,山区中小学生的假期社会教育活动则较为匮乏,他们难以接触科技、文化、艺术、健身、手工艺等社会教育的资源。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学院与区关工委、老教协合作,组建区级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师资库,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师资库由20多名老师组成,他们在科技、艺术、编织和电子信息技术、思想道德等教育教学方面各有专长,志愿参加全区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公益活动。师资库的建立,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网络,将能够为全区中小学提供菜单式服务,是社区学院挖掘现有社会教育资源搭建的育人新平台,有助于老师们在校外社会教育工作中积极发挥正能量,为持续开展中小学社会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开展系列活动 感悟认知新体验
2013年暑假,社区学院首次开展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老少共话中国梦”、“革命史话中国梦”、“少年科普中国梦”活动等。这些活动分别在棚户区改造新建的石门营小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和潭柘寺小学开展。
社区学院还组织了永定河文化讲座、书法声乐指导、无土栽培技术传授等活动。中小学社会教育教师团队走学校、进社区,既有雁翅中学、付家台中心小学等山区中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也有西杨坨村、蓝龙家园社区等城乡居委会等社区,还有门头沟区特殊教育学校,共开展活动近20余次,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近680人次。在假期前和假期中持续地开展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工作,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区居委会领导的好评,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假期中的“空白区域”开始呈现新的色彩。
编写教育读本 迈向社会教育新进程
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社区学院现正在筹划与“五老”开展新形式的合作。其中包括由双方认为教学经验丰富、又有创作意愿的老师编写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社会教育读本。这些读本要根据学科类别或学生的年龄阶段,采用卡通画、歌谣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编写内容,以寓教于乐的风格吸引学生,让学生爱看、能懂、易实践,让这些读本成为燃起中小学生社会教育的“星星之火”,不断发挥出正能量,激发中小学生们探索科学规律、参与文艺活动、体验生活真知的热情,帮助中小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带动“学习型家庭”建设,帮助他们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国梦”、“个人梦”而努力学习。
依托家长学堂 促进协同教育新发展
为推动协同教育工作的开展,社区学院与区妇联、镇街等积极合作,成立13个协同教育指导中心。由各指导中心负责辖区内的村居“家、校、社”协同教育工作,协助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通过社区家长讲堂,推广家庭文化、提高家长的素质和育儿能力及水平;通过制定和实施家庭公约,促进家庭的美满与和谐;通过家庭俱乐部等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个性问题和难点问题。
社区学院依托社区家长学堂,聘请市、区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走进社区,向村居广大市民开展生活类、文化类和艺术类的家长教育培训几十场,更新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普及了家庭文化知识,提高了家长人文素养,得到了社区居民们的热烈欢迎。
社区学院将依托各村居的市民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社区教育活动,面向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群家长开展教育活动,逐步实现全区、全员、全覆盖的“家、校、社”协同教育工作新格局。
目前,社会教育工作还处在发展进程中的初期阶段。社区学院将努力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不断探索中小学社会教育的新模式,整合师资力量,持续开展学生喜欢、老师、家长满意的社会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工作,使社会教育工作呈现亮点、形成特色、做出实效,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结 束 语
门头沟区社区学院成立两年来,先后获得了市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市级农民教育培训先进单位、教科院特色教材编写一等奖、门头沟区职成教教师基本功竞赛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承担了《门头沟区失地农民培训实践研究》、《农村成人中等学历教育模式研究》、《玫瑰花栽培与产品开发》、《门头沟区观光农业培训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等多个市、区级科研课题的任务,出版了适合农民和社区居民学习使用的《京白梨栽培技术》、《核桃树栽培管理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策略》、《玫瑰花栽培与产品开发》、《新社区新市民新生活》、《黄芩的种植与加工》等多本培训系列教材。学院多名教师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在市教科院教育科研论文评比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论文评比中获得了多项奖励。
社区学院将本着成就教师发展,推进学院建设,培训身边百姓,服务社会进步的宗旨,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培训项目构建、培训内涵丰富等工作中加大力度,完善各种沟通协调机制,大力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多元学习服务圈,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促进新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建设农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绿色惠农学堂”,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科技创新作为支撑,技术推广作为桥梁,在农民的人文教育、职业培训、增产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社区学院将以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市民多元学习服务圈,推动市民的家庭学习、网络学习、市民学校学习、服务基地学习等,为努力实现我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共同愿景而不懈努力。
提升市民素质圆梦幸福生活助力社会发展
——记发展中的门头沟区社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