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史磊)斋堂镇围绕打造传统村落文化名镇目标,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古村落修缮,让古村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同时,又能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该镇爨底下村是位于京西古道上的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山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山地四合院76套,是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群。2003年被北京市第一个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人为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房屋年久失修,屋顶风化、椽檩老化、门窗变形掉色等情况非常突出,不仅影响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进一步加强爨底下村古村落文物保护,保持其古村落原始风貌,让古村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和传承,今年,斋堂镇将在爨底下村实施古村落群保护修缮工程。
据了解,本次修缮保护工程总投资300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999万元,市财政下拨专项资金2005万元。整体工程涉及全村62个院落和一个护坡墙,采用重点修缮、一般修缮和保护性修缮的方式,对爨底下村古民居的屋顶、屋面、院墙、门窗进行统一修缮加固。前期已完成实地踏勘、整体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工作,目前施工方正逐户与村民签订施工协议责任书,项目4月初正式开工。项目完成后既能保护古村落传统风貌,使爨底下古村落整体更加完整、协调,又能大幅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
另悉,除爨底下村外,今年灵水村还将启动灵水村古民居修缮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9250万元,工程涉及灵水村产权房屋274户1692间,改造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工程分三类对古民居建筑的屋顶、门窗、门楼、建筑装饰等进行统一修缮改造,同时对道路景观、照明系统、垃圾箱、旅游导视牌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达到明清古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工程预计今年秋天正式开工。
斋堂镇主要负责人介绍,斋堂镇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古村、古道等文物100余处,是首都周边惟一拥有庞大古村落群的一个乡镇,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古村落有5大片区17个村庄。近年来,斋堂镇围绕打造传统村落文化名镇的目标,深入挖掘古村落、古道文化资源,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有力促进镇域旅游经济良好发展。一是科学合理控制人口。冻结古村落群中的户口回迁审批,积极疏解古村落的人口,最大限度控制古村落村中的人口数量。利用斋堂小城镇户口的特殊政策,让部分古村落的居民落户到镇中心区居住。二是严格限制民居翻建。凡是列入市重点保护的古村落,暂停宅基地审批,新翻建民居所用材料、色彩、风格统一标准,并配有固定的测量队伍和施工队伍,保证民居的建筑风格。对古村落《保护规划》中没有具体规定和限制的项目,全部采用先规划专家论证后再施工的方式,确保不对原有风貌造成破坏。三是制定专业保护规划。聘请专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斋堂古村落群的保护规划》,完成了爨底下村、灵水村、沿河城村、灵岳寺等17处古村落的单一村落保护规划。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发改、财政、农委等多个部门政策资金,重点对部分古村落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厕所、街坊路、电线等进行改造,对古村落沟峪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植树造林等绿化美化工作,有效提升了古村落人居环境。五是适度引入社会资本。选取部分古村落,通过集成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其中的部分文物和院落进行修缮和恢复。先后完成了魁星楼、文昌阁、三元堂、举人博物馆等工程,对灵岳寺、杨家峪等上百处院落进行了恢复。
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进一步消除了古村落房屋的安全隐患,恢复了古村落的原有风貌,有力推动了文旅协调融合发展。2015年,爨柏、灵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0万元。今后,斋堂镇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落地,全面提升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严格保护为基础,稳步推进古村落的修缮与开发,让古村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再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同时,又能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保护第一 合理开发
斋堂镇加强古村落保护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