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城绮霞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一位热心肠的社区护士,她不仅技术精湛,理论根底扎实,还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只要她在输液室,无论是护士还是病人心里都踏实。年轻的护士们尊称她“庞老”,并不是因为她岁数有多大,而是因为她的医术和为人都值得大家敬重,她叫庞文超,护士中的大姐大。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打针输液是护士的基本功,往往病人还没怎么感觉疼,药水已注射完毕,针头轻轻拔出。一整套程序干净利索,动作轻柔但快、准、稳。不时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给患者倒水,陪同去卫生间……上眼一看,庞文超就是个娴熟的行家里手。
来绮霞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之前,庞文超在妙峰山卫生院防保科任职,因工作性质不同,业务还不是这么熟练。到绮霞苑站后,她刻苦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仅心得笔记就写了好几大本,没事就拿起同事的手,家人的手,让他们攥拳,拍拍,仔细观察,琢磨该怎么进针。老公说她患了职业病。她说:“没办法,社区老年人多,都不好扎,本身就不舒服,不能让他们再受罪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庞文超终于练出了一手过硬的本领,无论是输液还是打针,她都能一针到位,人送绰号“庞一针”。
社区有许多老年居民需要导尿,考虑科里其他同事都是未婚姑娘,不管是男病人还是女病人,庞文超都主动承担起来。后来,大爷大妈点名让她去导尿。
常年卧床不起的老大爷,大小便失禁,要长期留置导尿,又不方便去医院更换尿管,家属找到站里要求到家里为他进行无菌导尿术。庞文超克服各种困难,主动承担起这个特殊的业务。大爷的尿管说堵就堵,有时候大妈都来不及到站里办理手续,打电话直接找她:“你大爷的尿管又堵啦,能不能马上来?”放下电话,庞文超准备物品的同时就安排人员一起前往。一次下午,其他同事都去听课,大妈又来电话了,很着急。庞文超拉起大夫就要走,可站里还有很多病人,她顾不上那么多了,和病人解释说,“咱们多等一会儿没关系,大爷要是等久了怕是要出人命的!”跑到小区已经气喘吁吁,不敢歇息直接跑上了二楼。大爷面带痛苦,焦急地等待着,一阵忙乎,大爷激动地不知说啥好:“多亏你们呀,为我减轻这么大的痛苦,要不是你们,我可怎么办呀。”一边说一边擦眼角的泪。“大爷,您别这样,谁也有老的时候,谁也不愿意生病,我们就是干这个的!”收拾利索,不敢和大爷多聊,急忙往回跑,站内的患者都急眼了,一片埋怨声,庞文超也不多解释,赶紧投入工作。
在绮霞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庞文超是出名的“多面手”。管理“健康小屋”的人有事,她就主动为病人测量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健康咨询指导,发放健康材料。门诊病人多了,她就主动疏导病人。药房来了药,她又主动帮助药房对药,当搬运工。绮霞苑站管理精神病人140人,她主动帮助进行随访、发药。大夫忙不过来,她又主动帮助建立档案,减少患者等候的时间。这几年,她一直帮助站长协调着站里的人员,精心地排班、考勤。无论是春夏秋冬,也不论是刮风下雨,辖区里的出诊、讲座、宣传,更少不了她的身影。有一次刮着7、8级的大风,她出诊回来,笑眯眯地说:“看来不能减肥了,这大风差点儿把我刮到天上去。”
在站里,她是大家公认的好护士、病人的贴心人、同事的好大姐。知道她热心肠,谁有事都爱找她,周末值班赶上有急事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庞姐,我妈病了,今天急着带她去医院,能替我上班吗?”“行,你别着急,我一会儿就到。”儿子一听急了:“你忘了要帮我补习功课啦,我要考试了呀!”“呀!忘了,真对不起儿子,跟你比起来阿姨的事更重要,那就中午和晚上吧。”还有的同事打电话:“庞姐,真不好意思,能替我上个班吗,闺女要开家长会……”她还是痛快地答应,又忘了陪老公一起爬山的计划,儿子和老公也习惯了,主动说:“下次,下次吧!”
在家里,庞文超还是公认的好儿媳,每年冬天,她都把公婆接到家里过冬,调着花样做饭,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时间就陪老人出去散步,逛公园、超市。婆婆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一边忙着给婆婆看病,一边上班照顾孩子,中午下班先买菜做饭,再把晚上的菜切好放在盘子里,晚上收拾完给孩子辅导学习,每天只有晚上熄灯了,才对自己说终于可以休息了。婆婆心里暖暖的,常对儿子说:“文超天天这样照顾我,太辛苦了。”边说边心疼地掉泪。
邻居知道她是医务人员,经常找她询问医疗卫生知识,再忙,热心的庞文超也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答,指导他们正确用药,科学就医。她还常常帮着邻居们拔罐、按摩。
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需要热心肠”,只要真心拥抱生活,满腔热忱对待工作,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庞文超就是这样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给患者、同事、朋友、家人带来阳光的人。
北京市12320公共卫生服务热线、门头沟61696156为民服务平台,常常接到患者和家属打来的电话,表扬庞文超和她的团队。庞文超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前不久门城社区卫生系统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她又被评为2015年度“最美社区护士”。故事线索:张岩梅故事采写:吕秀玉


热心肠的“庞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