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岛家园社区,几乎90%的居民家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甚至十几个木质板凳,它们的制作者同出一人,那就是社区居民、外号“板凳李”的好人李玉文。
说“板凳李”是好人,那是有真凭实据的,也是社区居民的共识。不信您到小区问问,不过您要提他的大名,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您要是提“板凳李”,准有人指着蓝色的存车棚说:“在那儿呢!”
没错,那儿就是“板凳李”的工作间——车棚一角,两个并排的工具柜装满了各种家伙什,还有成摞的板凳半成品。还别说,这地儿冬暖夏凉遮风避雨,一个淘汰的旧沙发和几把老旧的座椅,说明这里常年不断人。
就是在这儿,退休十几年的“板凳李”用捡来的装修下脚料,先后制作出5500多个大大小小的板凳,全部无偿送给了身边的居民,不少还出了小区,出了门头沟。
5500多个板凳,够拉几汽车不?那要放在一块会是个什么概念。
那些见天在这儿跟他聊天凑热闹兼帮忙的老伙计,不是没给他出过点子:“老李啊,咱也送的差不多了,早市有卖板凳的,做的比咱差远了,还五块钱一个,咱这板凳要是拿去卖,准一抢而空!”
“五块?八块,十块也不卖!老规矩,谁需要,谁看着好,拿走!分文不取!”
“板凳李”一向快人快语,见人总是哈哈一笑,做板凳压根也不是为赚钱,就图一乐,哪能含糊!
有人不理解,开始嘀咕:“不是为赚钱,八成是图名!要不整天忙忙叨叨搭工捡料,做了东西末了全都白送人,他傻?”
“爱说啥说啥!”
“板凳李”不急不恼,大手一摆,依旧乐乐呵呵忙手里的活儿。
真正的匠人,是不会受外物影响的,他只专注于自己的作品,在能力范围内达到极致。“板凳李”不知算不算匠人,反正他做板凳已入迷入境,常常端详着做好的板凳,一个人笑,一个人说话。跟个不会说话的板凳说啥呢,只有“板凳李”自己知道。
说起李玉文做板凳,还得从他退休说起。忙和了大半辈子,在农村苦没少吃,在煤矿累没少受,腿脚又不大方便,李玉文寻思,不干了,这回好好歇歇。可转念又一想,干惯的人老闲着还不闲疯了?不成,还得琢磨点事干。
那天,他在小区里溜达,见几个老年妇女站在路边聊天,可能站久了想找个地方坐坐,踅摸半天附近也没个合适的坐物,只能一边说话一边捶腰。李玉文心里一动,这要有个板凳该多好,大伙儿出来在路边坐着就不累了。
有了这个念头,他又想起小区丢弃的垃圾里那些装修板材下脚料,挺好的东西,又没什么用项,眼看着白白糟践了,真是可惜!这要是捡回来做成板凳不是挺好吗?
李玉文开始留心收集这些废弃板材,家里放不下就在车棚找个角落安置,买来锯子锤子等工具,叮叮当当做开了板凳,做好后就放在车棚里,告诉大家谁需要就过来拿,用完还放在这儿,方便大家长期使用。一来二去那些聊天遛弯的知道这儿有板凳,都过来坐。
这些板凳小巧美观,稳当结实,重要的是太实用了,歇腿又歇腰非常适合老年人。开始大家用完就送回来,时间长了就舍不得还了,说老李你再重新做啊,这个归我啦!
口子一开,那些板凳全都入了户。见大伙儿这么喜欢自己的板凳,李玉文心里也挺高兴,本来嘛,自己锻炼了身体,邻居们也喜欢,再说废物利用了,低碳环保,多好个事儿!
可这么一来,“市场”真就大了,绿岛家园多少住户啊?美观实用的小板凳,谁家不需要?哪个不喜欢?一传十十传百,今天他要一个,明天他要一个,需求量猛增,李玉文的“商机”来了。
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原材料出现了问题,上哪儿找那么多下脚料啊?别说,好人好事就是有人赞助,人们知道他大量需求,谁看见谁帮着往回捡,有人发现哪儿有来不及往回捡就电话联系,他赶紧骑车去拿。
板凳越做越多,越做越精,上门求板凳的越应接不暇,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来了就给,没有“现货”就抓紧做。做好了没主就放在车棚里,第二天就没了,谁拿走了不闻不问。人家喜欢他的东西,就像夸他的手艺一样,他心里高兴!“板凳李”的大名不胫而走。
社区有个老太太,听说有人白送板凳,拄着拐棍找来,手里拿个纸条,上面写着门牌号码。“板凳李”二话不说:“老姐姐,您放心,等我做好了给您送去!”没几天他按地址“送货”上门,老太太看着崭新的板凳喜欢的不得了,不要钱还给送家来,这叫怎么话儿说!不起眼的小事就能哄得老人这么开心,“板凳李”很有小小的成就感。
不久,老太太过世了,“板凳李”惋惜之余心里很踏实,他说人家求我办件事,我尽心给办了。从此他对上年纪的老人格外关照,尽量抓紧,不让双方留下遗憾。
2008年全民迎奥运,“板凳李”在这一年做了整整2008个板凳。工具使坏了重买,旧钉子找不来了就自己贴钱买新的,光钉子先后买了几蛇皮袋,花费上千元,他说比给医院强啊。社区居委会做几十个,垃圾分类员送十几个,社区巡逻队来二十多……慢慢地板凳走出了社区。有人慕名找上门来跟他商谈,说家里想开个小饭桌,需要二十几个板凳,“板凳李”还是那话:“板凳可以做,谈钱你找别人!”
自己开心快乐,他人实惠受益,这就是热爱劳动、变废为宝、助人为乐的“板凳李”,绿岛社区有了他,到处飘荡着欢声笑语。故事线索:叶 华故事采写:吕秀玉
绿岛有个“板凳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