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对向阳东里社区的郭淑荣大妈来说,这话说得真对,她的近邻确实胜过亲人。十几年了,齐丽丽就像是她家的家庭成员,时时处处关照着她这个家。
齐丽丽和郭大妈住一栋楼,平时在楼下常见面,郭大妈体弱多病,子女又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多有不便。那天齐丽丽刚下楼,就看见愁眉苦脸的郭大妈,齐丽丽连忙关心地问:“大妈,您这是怎么啦?”一句话拉开了话匣子,郭大妈把满肚子憋屈一股儿脑倒了出来,说完心里舒坦多了,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苦笑着说:“你看我这没事跟你瞎咧咧,让你笑话。”齐丽丽却说:“大妈,您别见外,咱们是邻居,孩子们不在家,有什么事您就跟我磨叨磨叨,能帮忙的我一定帮!”一句话吹散了郭大妈心头的阴霾,也让齐丽丽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果然没几天,郭大妈心脏病发作,老伴儿失明多年根本指望不上,情急之下郭大妈赶紧给齐丽丽打电话。已经晚上九点多了,齐丽丽刚躺下,急忙起床和爱人打车送医院,幸亏就医及时老人有惊无险,挂号、缴费、检查、输液,一直陪伴到郭大妈转危为安,再把老人送回家。这时天也亮了,齐丽丽回家做了热乎乎的早饭给大妈端过来。郭大妈逢人就说,我真是遇着了好街坊啊!
住在一块的老街坊们都知道齐丽丽,热心肠爱管闲事,快人快语,心地善良,对老人特别好。齐丽丽的父母因病走的早,公婆也都过世,在她心里总有一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见了老人格外亲,恨不得把上年纪的老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看见老人落难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她老说,谁没个老呢?
从那以后,齐丽丽隔三岔五就到郭大妈家看看,老人干不动的力气活儿顺便帮着干了。知道两位老人爱吃馅,只要家里包饺子、蒸包子都给老人送。大爷爱吃肉,他们喜欢清淡,包饺子就包两种馅,多给大爷放肉。每次炖了肉都给他端一碗,大爷就爱吃她炖的肉,说她炖的肉香。家常的饭菜有着不一样的滋味,透着浓浓的邻里亲情。
年岁越来越大的郭大妈时不常就得上医院,回回都得齐丽丽跟着。严重时还得住院,一住就是半月二十天。齐丽丽可就累了,既要跑医院照顾病人,又得照顾家里的老人,大爷出不了门,一日三餐得送啊。吃药也得提前给他分好,包成小包。有一天她早起去医院,嘱咐爱人给大爷送早点,谁知大爷犯了脾气啥也不吃,惹得爱人一肚子火。齐丽丽回来还批评爱人,你就不能耐心点呀,老人身体本来不好,又担心医院的病人,难免着急,你就哄着他呗!
邻居们看她太累了,主动承担起给大爷送饭的任务,谁家做了老人爱吃的饭菜,争着给送去,为防重复,齐丽丽和大家说好,谁准备送饭十点以前给她打电话,没电话她就送。
大妈要出院了,可她家二十来天没人打扫,脏的够呛,回来看着多着急啊,怎么安心养病?细心的齐丽丽想把家打扫干净再接大妈出院,可自己又觉得太吃力,毕竟也六十多的人,还做过三次大手术,登高爬梯的活儿真发怵,干脆发动街坊给大妈来个大扫除吧。别说齐丽丽还真有号召力,她这一招呼,乌拉来了一大帮,扫房子、擦玻璃、收拾桌子、洗衣服、墩地一齐上手,把大妈家犄角旮旯都清理一遍。
本来大妈在医院还挂念着家里的老伴儿,可出院一瞧,嚯!家里窗明几净,老伴儿面色红润,心里这个感慨。大爷还跟她开玩笑:“你不在家我净吃好的,天天包子饺子,比你在家吃的还好,你看我都吃胖了,明天你还住院去吧!”
天长日久,郭大妈早把齐丽丽当成了自家人,和老伴儿闹矛盾头一个找她,齐丽丽出面一说,准灵。大妈想把房子装修一下,可老伴儿死活不同意,大妈一点辙没有。齐丽丽对大爷可有绝招,她会好说歹说,正说反说,把大爷说的心服口服。接下来买材料、找装修队、谈价格、监督质量直到完工后收拾,就像自己家的事一样,齐丽丽全包了。
眼看就要过年,大妈家儿子们要回来过年,大妈买东西费劲,又不好老麻烦齐丽丽,心里正犯愁呢,齐丽丽主动上门来,让大妈把需要的物品拉出清单,她抽空慢慢买。年前齐丽丽拉着购物车,一趟趟跑超市把年货给大妈运回来。
社区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齐丽丽还算年轻的,见老人孤单地坐在楼下,她主动上前和他们聊天,行动困难的上前扶一把。上超市准拉上小车,行动不方便的老人问个遍,谁买东西顺便给捎回来。她总觉得儿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的老人可怜,自己有能力就顺便帮一把。
社会风气需要引领,居民们纷纷加入互帮互助的队伍,遇上谁家有困难,众人齐出手。社区一位大爷摔倒骨折了,家里又没人,都知道齐丽丽热心爱管事,跑来找她,齐丽丽赶紧组织救援,邻居们也纷纷参与,直到把老人送到医院交给赶来的家属。一个人过不去的坎儿,大家伸把手就轻松迈过去了。
有人对齐丽丽的做法有质疑,说她定是有所图谋,齐丽丽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她说:“我帮老人不图别的,只希望我老了,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人来帮我一把!”
齐丽丽用自己的爱心行动,换来了老人们灿烂的笑容,人性之美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向阳东里社区尊老爱老蔚然成风。
生命旅途的每一刻都渴望温暖的阳光,小社区,大家庭,我们的家园存储和生发着光与热的能量。故事线索:叶华故事采写:吕秀玉
近邻胜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