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倩)40年前,对于爨底下村的老百姓来说,走出村口,就意味着“出一趟远门儿”,出去了,回家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40年后的今天,山区百姓公交出行环境犹如开枝散叶般的延伸,从一条长途路线到现在以斋堂客运中心为中转站形成的辐射网络,让百姓出行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选择,大大减少了出行成本。
“小时候去门头沟,得从村里走1个多小时,到斋堂等长途车。要是能赶上车的话,心里都激动,但是想到当天回不了家,也确实够难受的。不过现在好了,有了‘村村通’公交,直接从家门口就能坐车到斋堂了,再换车去城里方便多了,早上下山,随时都能回来,这也方便了城里的游客到咱们区旅游。”44岁的爨底下村村民周黎明告诉记者,那时候进出山区总是要等一宿才能回来。
杜长安,跑山区公交线路已经18年了,是名副其实的山区老司机。从2000年的929支线公交,到现在的892“村村通”公交,杜长安历经了整个山区公交的变革,这种变革也让他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我开了18年的山区公交车了,从一开始的929支线,车少、站少,好多地方都不通车。到2008年奥运会那年,改成的892路,车次增加了好多,差不多村村都通了。尤其去年正式建立了‘村村通’场站,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车次,又开了几条新线路,我眼看着山区的老百姓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有的老人早上起来,从村里坐车到斋堂镇看病、开药,或买完东西再坐车回家,什么都不耽误,不像以前,想出个门时间全浪费在坐车、等车上了。而且,现在有不少游客也选择‘村村通’公交到咱们区旅行呢。”杜师傅欣慰地说道。
“2000年那会儿,冬天早上起来得先给车加热水再打火,打不着还得赶紧把水放了,要不这水就得冻水箱里了,会把水箱冻裂,赶紧放,放完再灌新热水。”杜师傅说着说着就笑了。他告诉记者,天天加热水这事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然而,更让他不会忘的就是他现在依然有的“职业病”,“过去那车都不严实,风吹的肩膀、颈椎哪儿哪儿都疼,关节炎啊,腰间盘,留下了一堆老毛病。现在好了,都是防冻液,出车前提前预热,着车也好着了,你还别说,冬天车上这暖风,还真让司机乘客都舒服。”
1978年之前,从山里到城区,大部分百姓都只能选择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后,北京长途汽车公司门头沟河滩长途汽车站开辟了山区各乡镇及外阜21条客运线路,客运车辆达50多辆,也是从那时起,山区百姓出行才有了新的选择,出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据数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区从城区到山区的公交线路只有不足10条,发车班次也较少。现在,我区山区线路已经发展到31条,配车88部,日均客运量达到了1.764万人次,实现了从单一到网络化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山区客运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国营长途客运到现在市公交集团客四分公司、客八分公司、祥龙公交集团一分公司等多家公交公司共同运营,形成了多样化、规模化的客运市场结构,同时,也形成了城乡结合、城郊结合、区县结合、长短结合的区域客运网络,为百姓“走出山区建山区、走进市场奔富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为山区百姓带去的便利、变革和实惠。
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
从固定线路,到随心选择……
从等上一宿,到随时返回……
从闭门矿山,到旅游胜地……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区百姓的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更是“以人为本”城市运行理念的具体体现,让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期待着未来公共出行的更多可能。
- 标题导航
- 区领导赴西城区就结对协作框架协议进行座谈
- 区法院举办开放日活动
- “村村通”方便山区百姓出行
- 区领导带队检查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 我区全面开展民防系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 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纪委门头沟区监察委员会关于公开民防系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信访举报受理范围和渠道的通告
- 明年我区中小学生每周都能上外教课
- 我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练兵
- 应急救援队员开展实战演练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 社区成立“清广队”居民自治共建美好家园
- 共度国家宪法周北邮普法进城子小学
- 棚改城子D地块安置房年底主体结构全部完成
- 改造学校地下空间完善校园环境建设
- 我区开展“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
- 永定镇依法对施工工地违建进行拆除
“村村通”方便山区百姓出行
在家门口儿就能坐车 到门城地区当天能打一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