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依锋李冰)冬天,取暖这个话题经常会出现在人们的交谈中。改革开放40年,我区的取暖方式经历了从自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烧煤烧柴到燃气用电的提升过程。砸煤块、摇煤球成为了很多人记忆中的画面,火钩子、炉灰铲也纷纷“下岗”,变成了家里的老物件。集中供热让人们做过冬准备时少了一项艰巨任务,也让严冬变得不再寒冷。
张清源家住石门营五区,年纪大了,室外又冷,这两天他真是舍不得出门。供暖以来,家里的温度一直都在20℃以上,屋里可比外边舒坦多了。回想起从前住平房的日子,张清源说:“咱们家没地方,这煤往哪儿堆啊,没地搁煤,只能是烧点买点,买点烧点。这大冬天,买点回来你得砸,那个手伸出来,冻的跟小红萝卜似的,戴上手套也不管用,还是凉,当时那条件真是特别困难。”
几十年前,我区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都离不开煤。取暖、做饭、烧水都需要烧煤,那时候煤还是紧缺能源,实行定量供应,居民买煤手里得攥着煤本。当年,我区百姓的冬季取暖用煤大多是从自家附近的煤场进行购买,然后自己蹬着板儿车拉回到家里。砸煤块、摇煤球、晾晒、回收……生火时,乌烟瘴气,不仅煤烟味呛人,屋子墙壁也会被熏黑。每天从早到晚,时时刻刻还得多加小心,免得煤气中毒。
“你就是把煤火烧的特别旺了,屋里温度也不行,冻的手都冰凉的,看电视的时候我都得把大衣披上。”张清源的妻子说。
取暖方式的改变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向阳楼、桥东街等一大批楼房的建成,我区陆续开始了集中供暖。今年64岁的马淑英,1980年就住进了向阳楼社区,在那个满地平房的年代,她无疑是幸运的,早早就享受到了集中供暖带来的便利。
马淑英说:“有锅炉房烧煤供暖,那时候感觉也挺好的,人家住平房还得砸煤啊,弄煤球的,我们首先住进来以后感觉很幸福,不用烧煤了,屋里很暖和。”
百姓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喜悦是相同的,刘海山上世纪80年代末搬进了月季园一区,一提起这些年来过冬的变化,他就跟我们聊得滔滔不绝。
“当时,就是大烟囱冒着黑烟,煤渣有的时候就漏到我家的阳台上,晚上睡觉还影响睡眠。集中供暖比烧煤要好多了,但是呢也不是太暖和,后来就改成了燃气供暖,大烟囱也拆了,特别干净,也特别温暖。”刘海山说。
区城管委能源服务科贾妙帅告诉记者,以前,我区居民供暖由近百座小锅炉房供热,到处是烟囱,运煤和存煤的时候到处都是煤渣子。自2009年开始,我区先后建成了石门营、黑山、城子这三座大型集中供热厂,随之整合了之前的大部分小燃煤锅炉房,提高了供热效率。
冬季取暖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从家家户户自采暖到社区燃煤锅炉房集中供暖,再到大型集中供热厂,供暖方式越来越清洁、越来越高效、也越来越环保。
“2017年,我区完成了燃煤锅炉房清零的工作,全部改为燃气和燃电的供热形式,改善了地区的环境状况。截至目前,我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到1200万平方米,实现了安全稳定供热。”贾妙帅说。
- 标题导航
- 取暖方式不断改变 百姓温暖舒适过冬
- 小园4号5号地块安置房钥匙陆续发放
- 我区实现对67家区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
- 要科学合理做好建设规划 全力做好长城文化带的保护发展工作
-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中学习
- 就推动合作项目进程等内容进行座谈
-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门头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决定
-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张闯同志任职的决定
- 纪念门头沟解放 70周年史料展开展周年史料展开展
- 众筹医疗费 善举暖人心
- 触摸冬日的“真”“善”“美”
- 12月份第二周环境检查得分及排名
- 区人大召开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 区十届政协召开第十一次常委会
- 区政协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画展
- 我区两家医疗机构将于年底撤站或搬迁
- 老旧市场升级改造成便民超市
- 东南街社区举办绿色环保知识讲座
- 曝光台
- 我区已验收合格职工暖心驿站、职工之家294家
- 落实防控措施 打造健康校园
- 我区启动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工作
- 区食药局清水所开展冬季零售药店专项检查
- 区文联文化进万家走进赵家台村
取暖方式不断改变 百姓温暖舒适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