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如果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历史看的是苏联,那么21世纪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世纪后半期最为世人瞩目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的兴起,从南斯拉夫改革的尝试开始到最后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走向和结局,影响了20世纪整个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潮流的亮点,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遭到严重困难和巨大挑战,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剧变之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以其巨大的改革成就和改革实践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回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经历的40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历史轨迹。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解放为前提,冲破教条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成果,即家庭联产承包制,城市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即企业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企业承包制是这一时期显著成果,同时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实施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变,可以说揭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改革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为止,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所以也被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其中《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7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
改革的第三个阶段是1988年9月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这一阶段是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经受了1989年国际政治风波的考验,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89年11月召开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以便更加确立全面改革的思路,以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更健康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的第四个阶段是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这一时期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尤其是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这一时期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将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突出贡献是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中共十五大开始至今,是以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阶段,这一时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为主。主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一系列的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化了,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扎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征程,尤其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40年的实践历程,时至今日改革中的基本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而社会主义改革相对于传统而言,是对旧体制发动的一场革命,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是要完成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彻底转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体制机制转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会逐渐变得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这就需要通过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相反,趁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难以找到出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首要经验。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改革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得到全体人民的真诚拥护,赢得全世界的信赖和好评。
二、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过去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大业,没有一种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创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象的。改革开放之初,在全民族形成的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振兴精神,这种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群体意识,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建设力量,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是一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深度,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时至今日,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各种改革的风险和思想较之复杂,越在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思想解放,既是思想解放的倡导者也是思想解放的实践者,促进改革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稳步推进。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三个有利于”成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所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着尽可能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改革实践,动员起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解决或缓解了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安全系数。改革开放的事业发展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论述中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始终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边实践边总结,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抓紧改,所以在最初的改革方略中:先是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同时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自下而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积少成多,逐步加以推进。改革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选择好改革的突破口,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初战的战况,选择突破口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先易后难,先从生产关系比较简单、难度比较小的环节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突破口是从农村出发啊,一方面由我国的国情决定,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之一是脱贫致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尽快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关系简单,广大农民要求变革现存生产关系的愿望由来已久,改革的难度和风险系数比城市小。这些就决定了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在农村,农村改革的初战告捷,就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经验,把改革引向城市,这种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改革方略,得到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渐进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考量,比较多年的思考试验后才逐步形成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的目标是长达14年的激烈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才把这场争论画上一个句号,这种改革方式有利于改革的稳步,逐步深入,又防止出现大的挫折,对我们以后的改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要把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在开放中推进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改革和开放并举,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与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的改革必须与开放紧密结合,因为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国的开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开放,是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其中主要是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特别是当今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的开放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既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打破地区壁垒,实现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现行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不实施改革,开放也难以实施,中国就发展不起来。而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对外开放又势必推动国内体制改革,因此,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胆开拓,又要步子稳妥,还要方法适当,特别是要处理好稳定、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深处,要有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积极、大胆、敢想,敢为,但在具体的实施上,又要稳步推进、稳扎稳打。在中国14亿人口的发展大国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要想速决,是不现实的,必须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在社会主义改革史上,急躁冒进没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经济建设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后来居上的国家成功要旨。
处理好发展、稳定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途径和动力。稳定包括了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才是目的和根本,稳定和改革都是为了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富裕繁荣,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这一切归根于发展,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要明白所寻求的稳定是一个动态的稳定,不是停滞的稳定,是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邓小平有三句话值得改革者谨记:不改革没有出路,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句话也是我国改革成功的奥秘之一。
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成长和发展时期,未来还有更多的40年值得中国人民期待。这场改革所涉及的利益之广,情况之复杂,工作难度之大,远远超过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要把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完成不了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积极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继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审慎地、逐渐地变革社会的过程,是社会领导层主动自觉地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造,因而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的推进,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紧紧把握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保证共产党对改革稳定的政治领导,关键是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也就是说执政党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政治局,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政治局常委会。邓小平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前后一直强调:“关键在领导核心”,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这样一个领导集体,“只要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变化”,这些改革的深刻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遗产。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创立者,凸显成熟稳定的政治领导核心的稳定过渡和发展意义。新一代党中央领导者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最终目的是强国富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走到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以深谋远虑、深化变革、深刻重构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力度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新境界。
区委党校宋雪/文
- 标题导航
- 发扬昂扬斗志的精神 为新时代祖国贡献力量
- 农村党员退休不忘奉献 义务植树绿化千亩荒滩
-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
- 第二届“东胡林人”论坛在我区举办
- 我区召开分区规划涉及重点工作专题会
- 区领导到区工程中心调研
- 区农业局服务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 30个窗口集中办公实现权限内“一窗通办”
- 我区首届律师宣誓仪式举行
- 区城管执法局开展占道经营治理成效明显
- 区食药局强化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监督检查
- 区政协组织委员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 我区局部改造9座桥梁顺利完成水源地保护交通穿越整治工程
- 更换15条城市主次干道路灯灯头节能改造项目全部完成
- 我区完成2018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
- 共建文明区齐创平安城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40周年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