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城”
“创城”启动以来,民革门头沟区支部热情参与区政协“同心创城·同步践行”主题实践活动。半年多的实践,带给我们很多体会,思想上形成三个共识:
共识一:通过“创城”,我们看懂过去。区委把门头沟的故事总结为“一盆火、一腔血、一桶金、一片绿”,提出“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为文化找到魂,为文明找到根,为门头沟人找到基因。共识二:通过“创城”,我们看清现在。新首钢、冬奥会、科技城、副中心、新机场建设风生水起,各区都在依托大项目谋求实现华丽转身。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守好水、看好山就是门头沟的最大项目。共识三:通过“创城”,我们看准未来。“创城”,让我们看到美好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之所以能看懂过去、看清现在、看准未来,根本在于,通过“创城”,我们学会反思自己。我是门头沟人么?我爱门头沟么?我愿意门头沟好么?我怎么从自己做起?作为民主党派,我们直面“门头沟四问”,认真反思如何助力“创城”,根据调研形成以下建议:
一是深层发动。建议强化“门头沟精神”的演绎应用和实践转化,率先在重点领域、重点群体中构筑精神地标。让“门头沟精神”成序列、有谱系、见形象,以此带动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讲奉献、争第一”。
二是深层惠民。建议在“创城”中加强同群众的来回互动、交流沟通。
三是深层整改。建议采取跳出门头沟来看门头沟的思维,把问题补上短板,以此提高“创城”水平。
关键词 地质资源
民进门头沟区工委历经三年时间就我区地质资源开展了深度调研,对我区地质资源现状、地质文化、价值属性以及地质旅游开发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汇集出“地质摇篮”科学的大数据。我区地质资源景观内容、文化属性、科学维度是多方面的,建议加强地质资源普查、调研和梳理,汇集出“门头沟地质”的基因图谱和大数据,为地质旅游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构架出“地质公园”旅游的大网络。我区地质出露地层丰富,建议加强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凝炼,开发多样的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我区独具特色的地质旅游名片。
三是开辟出“地质科普”实践的大课堂。我区在地质科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应有效加以利用。建议加强中小学生地质文化素养和地质考察实践能力的培养,编写门头沟地质科普读本。依托门头沟区灵溪生态教育基地的地理位置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结合下苇甸地区及神泉峡景区设计学生地质考察线路,丰富学生的地质考察实践体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地质摇篮博物馆”。
四是搭建出“地质文化”传承的大舞台。建议打造一批地质文化村、特色地质文化乡镇、古生物化石村、地质科普特色校等,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将地质资源利用与社会需求、区域发展有效衔接,探索一条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地质资源利用、传承与保护的本土发展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 医疗
门头沟区分区规划提出“打造优质区域医疗中心”目标。通过调研论证,专家提出通过腾笼换鸟充分盘活现有用地资源,优化医疗布局。为此,农工党门头沟区工委结合专家观点,提出以下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严格实施,强化规划引领。建议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制定和实施列入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考核目标,明确部门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问责机制。
二、找准定位,强化人才学科建设。一是明确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探索创新医院治理结构、机构运行机制、服务补偿机制等,使区医院真正承担起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治疗及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等职能,强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纵向联系,建立良性的就医新秩序。二是加强人才建设,依托教学医院建设,提高科研、教学实力,培养一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三是重点培育优势专科,发挥优势专科的示范、引领、带动、提升和辐射作用,促进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三、依托网络,强化服务管理。一是建立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形成全区医疗机构诊疗数据、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据共享,实现全区居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二是建立区域医联体远程诊断中心,实现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信息化诊疗服务互联互通。三是加快融入市级医疗体系,与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医联体开展远程合作项目,实现远程会诊,有效提高我区医疗服务质量及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 就业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建立完善劳动服务网络、就业信息征集机制和就业政策体系方面持续发力,我区就业形势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城市化进程中失业人口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偏低、“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为此,民建门头沟区工委根据调研,建议:
一、高站位关注和实施就业优先发展目标。围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安排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着重支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项目建设,把安置本区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指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高起点培育服务“生态涵养”的就业链。坚持以“生态涵养”为发展方向,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业、养老产业发展,构建服务“生态涵养”的就业链,形成聚集效应和集群效应,以创造更多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就业岗位。
三、高水准提升劳动者就业与择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切实增强择业和就业规划指导,有效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高效率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业的支撑作用,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鼓励有创业意愿的群体,参加系列创业培训;发挥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和创造活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关键词 科技园
自区委、区政府制定并实施“高精尖19条”以来,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取得了积极的政策效应,但与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未来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改进和优化空间。为此,致公党门头沟区支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创新推动方面,建议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建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开展产权、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精简行政管理对投融资服务机构的审批内容和流程;重点建设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加大管委会对企业上市、上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在网络信息方面,建议建设门头沟科技园区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建立投融资服务管理机构与投融资服务企业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二是在交易平台建设方面,建议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激活原有交易平台、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形成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在示范引导方面,建议整合优化园区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创业投资资源和创新担保资源;设立创投和担保基金,实行参股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升本地投资和投资管理水平。
三是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建议设置管委会主导的“门头沟科技园区企业诚信联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诚信企业进入,建立门头沟科技园区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建议建立“门头沟科技园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平台及高新区企业征信系统,维护园区信用环境。
四是在投融资机制建设方面,建议把引进投融资机构作为管委会重要的招商工作指标,列入年度计划给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资引导母基金,参股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投融资机构聚集区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
关键词 合作社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民盟门头沟区工委发现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用房方面的困难。合作社的许多产业用房缺少完善的合规手续,随着拆违工作的深入,这些建筑不得不拆,使合作社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是融资方面的困难。合作社作为农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融资成本负担重,需要得到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
三是人才匮乏的问题。合作社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IT人才等,自2007年以来我区招了不少大学生村官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工作,但因为企业规模小、发展空间有限、收入水平低而纷纷离职。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民盟门头区工委、农工党门头沟区工委经过联合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多途径解决合作社发展空间问题。加快分区规划的落实,明确合作社未来发展的空间规划边界,避免再次陷入“建与拆”的循环怪圈;加快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开发政策,为合作社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借助拆违专项整治行动,整合现有集体建设用地中的产业用地,通过集体联社模式,成片整体运营,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二是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产业补贴、税费减免、用地使用等扶持政策;组建合作社发展基金,区财政可以出少量引导资金,大部分资金可由社会募集,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
三是强化人才培训。强化培训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孵化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训现有社员,提高他们在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品牌经纪等方面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专家和学者对合作社进行实地指导,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精准帮扶
过去一年,我区帮扶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但也应看到,在帮扶项目运营、帮扶资金落地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认为主要表现在:
一是帮扶项目存在“扶上马”但没有“送一程”的现象。调研发现,已经落地的帮扶项目多以林果类种植为主,后期管理中的技术保障和项目运营问题亟待破解。缺少技术支撑的种植项目面临潜在风险。
二是帮扶资金存在“落了地”但“不足额”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实施一项帮扶项目,涉及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花费都要从帮扶资金中一一扣除,实质减少了资金投入总量。
三是帮扶单位存在“只挂名”但“不露脸”的现象。有个别单位只挂名、不露面,村里头有意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资金拨付方式。建议将帮扶资金分为建设资金和后期管理资金两个部分,控制住建设资金总量,留足后期管理资金份额,分期拨付、长线管理,便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项目落地方式。对于小微项目,建议在不违反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前提下,将帮扶项目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中,由村镇自主实施,减少中间环节,节省在设计、评审、监理环节的资金支出,实现帮扶资金的足额利用。
三是强化帮扶监督管理。对于对口帮扶单位,区委、区政府应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对那些长期不现身、不露面、不作为的单位加强追责、督促整改。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区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提档”。九三学社门头沟区之社认为下一步,应聚焦“提质”,以高标准保护推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文化传承、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勇当全面践行“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激活绿水青山,捧起生态“金饭碗”。可以把乡村振兴与都市居民对自然、田园、健康的需求相结合,让乡村“美”起来的同时“富”起来。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乡村休闲度假功能,在条件良好的区域适当提档升级,成为宜居宜游的生态山居典范。
二是要抓好村庄规划这个“牛鼻子”。一个好的规划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要找准乡村整体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策略;要落实每个村庄“刚性”控制要求与“弹性”特色引导;保证村庄规划不跑偏,有差异,有特色。一个好的总体规划要“四态合一”:要统筹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实现用地、生态、风貌、产业、基础设施等内容的多规合一。一个好的总体规划要“四划合一”:在空间规划之前,要先做好策划工作,挖掘文化,寻找特色,划分出村庄的种类,找准定位。还应做好项目实施计划,资金筹划计划,把蓝图变成实施的路径。
三是抓好特色小镇,实现“众星捧月”。特色小镇连接城乡,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让特色小镇成为引领周边乡村发展的引擎。
四是防止大干快上,要对乡村振兴有足够的耐心。乡村的复兴不能急于求成。对有特殊禀赋的村庄更要“谋定而后动”,村庄之间允许有一些速度的差异,适当聚焦一些资源特色比较突出的乡村,做出示范,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
优化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工商联召开的“2018北京市民营企业百强发布会”上,我区六家企业榜上有名,这也客观反映了我区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上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努力。
同时,也应看到,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小微企业对优质营商环境还有更多向往和期待。
门头沟区工商业联合会就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着眼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民营经济遇到的诸多困难,建议加大企业联系走访力度,结合区情实际出台更接地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既要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也要逐一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增强信心、轻装前进。
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围绕文旅体验、科创智能、医药健康主导产业,搭建政府、金融机构、服务机构、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平台,引导和激励中小微企业与本地大企业以建立联盟或相互持股等形式开展合作,促进产业链对接、供应链配套、价值链增值,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推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全盘发展和整体升级。
三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在制定、执行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政策时,要积极征询企业意见,留出足够期限,为企业调整争取更多回旋空间;涉企政策应减少选择性、增强普惠性,让每一个企业都能从中享受到红利,有充分的获得感。
- 标题导航
- 政协提案办复率达到100%
- 市人大门头沟团会前活动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 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预备会
- 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
- 政协门头沟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预备会
- 政协门头沟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进行委员学习培训
- 关于加强门头沟区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的建议
- 关于中关村科技园门头沟园打造机器人与先进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议
-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建议
- 关于便民服务健康发展助力低收入帮扶的建议
- 从需求分析入手引导社会资本有效参与PPP模式项目的建议
- 关于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政协委员建言“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