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屈媛)近日,区法院召开“打击拒执犯罪攻坚执行难”新闻通报会。
近年来,区法院在执行实践中发现,法院通过传统的财产网络查控、信用联合惩戒等手段和措施,大幅提升了执行效果,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程序中法官没有侦查权,许多被执行人躲避债务、隐匿转移处分财产,法院通过传统查控手段,难以施策,给解决执行难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常规执行手段仍然难以起到更为强有力的震慑效果,打击拒执罪这把利剑还有待进一步磨砺,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介绍,区法院近年来在打击拒执犯罪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依托“公诉+自诉”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公诉方面,通过采取“两甄别、一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追诉标准、打通打击拒执罪的各个环节,疏通追诉程序,提高公诉程序启动的成功率。一是团队初次筛查甄别,重点案件集中突破。区法院执行团队每月对未实结案件进行“要素式”梳理,对相关执行案件进行初步筛查,并将案件类型、已采取的执行措施、涉嫌拒执罪行为情况填写制式表格上报执行指挥中心。二是法官会议再次审查甄别,确保强制措施适用到位。根据各团队报送的案件情况,定期召集法官联席会议再次审查甄别。对不构成拒执犯罪但符合司法拘留、罚款条件的案件,及时责令团队采取拘留、罚款措施。2017-2018年,采取拘留、罚款措施50余人次,罚款金额共计108 000元。三是多部门联动研讨,打通拒执犯罪的各个环节。案件办理中,依托由辖区31家单位参与的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统一标准,形成打击合力,由区法院执行局、刑事审判庭与该区公安分局,共同研究移送追究拒执罪的案件,积极就拒执罪个案的认定标准、证据的认定审查、启动自诉程序等问题形成共识,就移送、审判涉拒执犯罪形成初步统一意见。该机制对及时查找隐匿被执行人、快速推进侦办程序上取得良好效果。
相比公诉程序,自诉程序追究拒执罪更为灵活、便捷,在自诉方面,注重引导、强化释明,积极推进“两个有效引导”工作机制运用,突出刑事自诉打击拒执行为的效果。一是有效引导申请人认知、启动自诉案件程序。二是通过有效引导申请人深度参与自诉程序,切实提高刑事手段打击老赖的效果。
记者得知,近两年,区法院采取失信措施617人,采取限高措施2300人,采取拘留措施54人,罚款100800元,落实“公诉+自诉”工作机制,惩治拒执犯罪共5起。通过多种方式打击“老赖”生存空间,促使被执行人积极主动履行义务,为“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贡献了应有力量。
区法院执行局执行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人高立克说:“申请人应及时保留、提供相关证据,提升意识和水平,与法院工作形成互补。今后,区法院将继续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严厉惩治拒执犯罪行为,有效促进案件执行,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区法院采取“公诉+自诉”工作机制
打击拒执犯罪 攻坚执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