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农历节气,今年腊月三十这天立春。“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也是春天的开始,作为新年伊始第一个农时的传统节日,在历史上,人们在这一天有很多活动。老北京称立春为“打春”,活动很有意思。为何叫做“打春”呢?“立春”在古代农耕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气,是春季的开始和农事的开端,古人认为“春神”在东方,春天从东方到来,所以明清时期在北京东直门外一里的地方设有春牛房和春场,每逢立春前一天,顺天府的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都要率众去那里迎春。
春天的象征是一个男童模样的勾芒神,和一个泥土塑造的春牛。勾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来面目是鸟,逐渐演变成了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春牛身高4尺,长达8尺,腹中装满五谷杂粮。立春前一天,府尹率众到春场将春牛和勾芒神抬回顺天府衙门(在鼓楼东大街路北),这叫做“迎春”。立春当天再抬到皇宫里请皇帝观看,叫做“进春”。进春仪式后,把春牛抬出来游街,任人们鞭打,以象征春耕即将开始,这就叫“打春”。泥土塑造的春牛肚子被打破之后,腹中的五谷杂粮溢出,则象征着五谷丰登。“春牛房”是一排房子,旁边的“春场”则是一块农田,春场里还有一座迎春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在东直门外大街路北的东湖别墅就是昔日春场的旧址。
那每一年什么时候立春呢?俗话说:“春打六九头”,立春是数九寒天里面六九的开端。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立春之后气温会有所回暖,至于立春之后就不冷了这种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立春之后还有四十多天的寒冷天气,只不过由于人们已经适应了冬天寒冷的气候,气温稍有回暖,就会有所感觉,觉得比三九四九的时候要暖和一些。老话说的“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这种说法也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来的。最冷的数九寒天一般是三九和四九,但也有一些年景除外,在三九和四九最冷的阶段,会出现不冷的情况,这也是大自然气候的正常现象,以及节气的错位所致,三九四九不冷,很多时候往往会在六九期间开始一年之中最冷的阶段,这样的说法也是颇具道理的,那么“六九不冷倒春寒”,则是不会太准确的,倒春寒是一种天气的极端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都会造成严重的旱危害,倒春寒也是随着地域不同而出现的几率不一样。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作为一个民俗节日在老北京是与吃分不开的,老北京讲究在立春那天买萝卜吃,谓之为“咬春”。老北京人认为,立春这天吃萝卜可以解除春天的困倦。立春这个节日当然不可能只吃个萝卜就过去的了,在立春这天,除了要吃萝卜之外,老北京人还讲究吃春饼。立春吃的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春饼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要薄,而且还要能揭开,一张春饼要一分为二那才地道。所以,老北京立春吃的春饼又被称为薄饼。在过去,讲究的人家都会去锅饼铺买饼。立春吃春饼讲究多,可不是单单吃张饼就行了的,讲究饼里夹上菜,菜样一定要多,要荤素搭配,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肉菜;还要有炒粉丝、炒菠菜、炒鸡蛋、炒豆芽菜等素菜。由此可见,老北京风俗立春时吃的春饼早就开始讲究混搭了。老北京立春时吃春饼时讲究有头有尾,什么叫有头有尾呢?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六必居”的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做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在老北京的风俗当中,不仅仅是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只要是在春天,哪天想吃了或是来了客人了,都可以吃春饼,透着那么的和美。
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