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 赵明利/摄
(接第1318期第三版)
古村古道文化
古村落和古道是我区两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古村落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民间文化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我区是北京市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蕴含的传统文化最丰富,研究价值最高的地方,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个:爨底下、灵水、琉璃渠。中国传统村落12个:爨底下、灵水、琉璃渠、三家店、黄岭西、苇子水、马栏、千军台、碣石、沿河城、西胡林和东石古岩。
我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众多的古村落呢?这是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我区位于大西山的腹部,山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永定河及其支流清水河穿流其间,在山间形成了一处处的沟谷,我区的村落绝大部分都建在沟谷之中。这里有水源,可供人畜饮用;有土地可供耕种(主要是山间梯田);山上适宜种植果树和放牧;有古道相通以方便出行。这些自然条件具备了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形成村落是自然的。
我区的古村落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形成,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分成许多类型。
1.军户村。明代在京西修建了内长城,作为保卫京师一道重要的防线。当时实行南兵北戍,家属随军,落户在边关附近,垦荒种地,自筹军粮。经过多年繁衍生息,形成村庄,称为“军户村”。
2.坟户村。我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许多王公贵族把墓地建在了这里,派驻一些属下看护坟墓,在墓地附近耕种,作为生活来源。由看坟户繁衍生息,发展而成的村落,称为“坟户村”。
3.庙户村。“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区寺庙众多,许多大型的寺庙都有丰厚的庙产,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并为寺庙服劳役。这样所形成的村子称为“庙户村”。
4.窑户村。我区盛产煤炭,从业的矿工为了方便,就在煤炭产地附近定居,逐渐形成村庄,这样的村子称为“窑户村”。
5.农户村。以农业耕种为主业的村子,称为“农户村”,主要集中在山前区和平原地区。
6.匠户村。因某种行业匠人聚集而形成的村庄,称为“匠户村”。
我区历史悠久,这里发现有距今11万年前的“前桑峪人”骨化石。早在1万年前的农业文化萌芽时期,就有“东胡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东胡林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用具,证明当时在这里已经形成了居民点。新石器晚期到汉代的人类生活遗址遍布全区,呈现出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分布广、年代久、具有历史连续性等特点。
早在汉代,我区境内就已经出现了村庄,隋唐时期,村庄出现得更多了。明代时史书和碑文中记载门头沟地区的村庄已有137个,到了清代发展到188个,到本世纪初,由于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差的村庄搬迁,古老的村庄还有112个。现在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的村子有54个。由于地处山区,受现代化建设的冲击比较小,从而使得一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得以保留了下来,这是我区一笔特殊的财富。
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产生出了璀璨的民间文化,保存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我区现在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
二、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道
“古道”,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道路。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认为,在原始社会,永定河谷是中国猿人迁徙的一条通道,把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与北京地区连接了起来。
古代道路最早是自然形成的,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为了出行更方便一些,而开始修筑道路。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了。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说,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战败炎帝、蚩尤,实现部落统一后,有“披山通道”之举。
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按照类别有:商旅道、军用道、进香道等。远古烽烟、民族交往、宗教活动、商业运输、筑城戍边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留存在古道两侧,是那个时代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活动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
京西古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所蕴涵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文化叠聚成辉。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骡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往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京城到西部山区,远达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我区保留下来的古道甚多,现在只介绍其中主要的几条。
1.西山大路
古西山大路是京西古道中的一条主道,东起三家店,西行到王平口,与玉河古道汇合后继续西延,翻过大寒岭,进入斋堂川,向西到达怀来盆地。
在元代国家大一统之前,金朝与南宋南北对峙,金中都设在北京,在当时南方的粮食不能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北京来,金中都百万军民的粮食供应主要来自怀来盆地和山东,古西山大路就成为了当时一条重要的运输线,供应金中都的粮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古西山大路运送到北京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西山大路是金中都一条重要的“动脉血管”。
门头沟北接上谷郡,南通涿、易,西望代地(山西),东连北京城,连绵的大西山是北京城西部的天然屏障,因而古有“神京右臂”之美誉。这里的物产十分丰富,盛产煤炭、琉璃、石灰、石料、木材,还有各种山货。西山大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运输道路之一。这条道路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古道,一直到1974年下清公路(下苇甸——清水涧)修通之后才废弃。
玉河古道与西山大路同等重要。唐乾宁三年(896),割据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撤矾山县、幽都县,设置玉河县,现在的我区几乎全部都属于玉河县。刘仁恭修建玉河古道,用于军事和商业运输。明清时期,玉河古道是一条运输煤炭的重要道路,也是联通京西山区的重要通道,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玉河古道自石景山区麻峪村起,跨过浑河(永定河)进入我区境,至王平口。与西山大路汇合,全长约55华里。
妙峰山南香道是区境北部一条重要的古道。妙峰山娘娘庙的庙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是华北地区最盛大的民间庙会,香客数以十万计。为了朝顶进香的需要,民间信奉者在原有山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形成了进香道,主要有6条,海淀区境内3条、老北道、中北道、中道:我区境内3条,中南道、南道、岭西道。南道是妙峰山香道中最主要的一条,称为“妙峰山正道”。以三家店为起点,到妙峰金顶,全长23公里,串联起了我区北部山区。
京西古道像一条条彩带,把门头沟的名山秀水、文物古迹、军事关隘、古村落串联了起来、京西古道记载着政治、经济、历史、军事、交通、建筑、宗教、民俗等各种文化,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供人们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