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晴)夜幕降临,在大峪街道龙山家园小区门口,记者见到了正在值守的保安队长常新忠。他来北京已经有5年了,这也是他第5个没有回家的春节。
“刚来北京那两年想着是多挣点钱,就没回去。本来打算今年回家过年的,但是现在都响应留京过年的号召,所以我也要留下来。留下来省点钱也能给家里寄回去。”常新忠说。
常新忠和妻子都在北京工作,河南老家有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和年迈的父亲。孩子很优秀,从来不让常新忠夫妻俩担心。他们最牵挂的就是在老家的父亲。
常新忠说:“每次给我爸打电话,他都跟我说让我好好工作,做好防护,不用担心他们。可越是听这话眼泪就越是往下掉,感觉这几年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爸。”
常新忠眼里泛起泪花,背过身去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继续他的工作。
“您回去注意看路,这天太黑。”常新忠笑着对一位上了岁数的社区居民说。
寒风中,常新忠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小。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区门口,用笑容和真诚温暖着每一个社区居民。
晚上9点,物业的工作人员为常新忠和他的同事送来了饺子和姜汤,平时善言的常新忠却在这时候感动得说不出来话,所有话都汇成了一句“谢谢”。
吃完饺子之后,常新忠继续坚守在小区门口,“既然选择留下来,就要为小区居民守好夜,站好岗,让他们过一个祥和的春节。”常新忠说。
“妈,今天公司组织大家包饺子。我一切都挺好的,你放心吧!”李玲的声音有些哽咽,不想让父母担心的她,话音刚落便赶紧挂下电话。
李玲是我区一家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年这个时候李玲早就回到了湖南老家。但是今年,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她自愿选择留京,这也是她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
李玲的同事看到她给家人打完电话心情有些低落,拍了拍她的肩膀:“刚才包饺子的时候我放了花生,一会看看谁第一个吃到!”
刚刚还闷闷不乐的李玲,瞬间笑逐颜开。“希望是我!”她调整了下情绪,加入同事们包饺子的队伍。和面、擀皮儿、捏饺子……形态各异的饺子诞生在大家手中。
“我们家那边过年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血鸭、酿豆腐……现在的我看来,它们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李玲笑着说。
李玲来北京已经15年了,对于她来说,饺子经常吃,可是今天的这份饺子让她尝到了温暖,尝到了感动,尝到了家的味道。
“啊,是花生!”第一个吃到花生的李玲喜出望外,同事们也与她一起分享这份喜悦。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聊工作、聊生活、聊梦想,其乐融融。“过年就是要和家人一起,我觉得你们就是我的家人!”李玲感动地说。
坐在李玲旁边的人是她的同事任娟。与李玲不同,她的老家比较近,一张车票、两个小时就到了。但今年她也响应国家倡议,选择留京过年。“在我心里,北京也是我的家。我不仅要守护小家,也要守护大家。”
“刚出锅的饺子,大家赶紧吃!这次是韭菜鸡蛋馅的。”说话的人是企业负责人王怡,今天她为留京过年的人煮饺子。“员工选择留下来,我们就要当他们坚实的后盾,就要给他们家的温暖,我觉得这是双向的。”王怡说。
李玲、任娟、常新忠还有和他们一样选择留京过年的人,虽然少了家人的团聚,但是却多了一份心里的踏实。而这份踏实背后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系列暖心举措,这些举措让就地过年的人感受到与家乡一样的温暖,也让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 标题导航
异乡的水饺让这个春节更有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