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域,一个乡村,要培育一种民俗、一种归属并不容易,从大台深处飘起的古幡,却真正成为一种博大的民俗,并流传至今。如同有一个无形而慈霭的怀抱,来容纳所有村人的归去来兮,村人都奉其为福祉,奉其为心中的神邸。这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力量,只有真正懂得,方能明白,在俗世俗尘之外,这里生活的人们,内心的富足支撑着一代代的繁衍与生存。
古幡会,我了解得并不多,真正深入了解,是与几位举幡的会头一番言语,之后惊讶于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古幡走过500年的历史,“幡动五百年,舞引动八方,四面皆来朝,世代尊古约。”
我想民之所以有精神,必先培养普通人的精神内涵,唯有此,方能真正树立乡风。而古幡会无疑就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又包涵普通民众情感的习俗,因其历史之深厚,而逐渐形成文化,形成约定俗成之风尚,从而真正构建博大的乡村文化。几百年的坚持,几百年的传承,一代一代的相传。
大台位于门头沟西部的崇山之中,崇山可以滋养无数的膏腴,而村落的形成无疑就是岁月与人脉所堆积的成果,其中最古老的两个村落是千军台和庄户,我曾怀着敬仰之心走入这两个村落,百年来乡村文化所滋生的智慧结出的善果教化指引着这里的人们朝着善与爱、平和无争、互敬互尊中前行。很多乡村,因为流徙,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荒芜,唯有这里的人们,依然尊崇着百年来流传的旧俗,不管身在何处,古幡会都会把大家齐齐的聚在一起,这片土地,运用幡会召唤着每一位村人的回归。
在这里,每逢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村中,在这一天,两个村的男女老少会举着幡旗,吹奏起代代相传的古曲牌,打起锣鼓,跳起秧歌,和四乡八村的数千围观人群一起,开启一场乡村盛会。这是村民与神的邀约,是村民之间的邀约,这是一种家乡的记忆,这就是在心中对家乡的慕恋,对故地的情感。由此,古幡会的意义更加深邃而具有神秘的力量。
古幡是大台人世世代代流传的记忆,发源于此,生长于此,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古幡会,牵系着千军台村和庄户村的世代乡情。这是家乡的印记,亦是我们的乡村在世代更迭中所凝结的智慧所在。
乡俗即是民俗,民俗的形成要经历百年的时光,大台的古幡会,便是经过时光的淬炼,扎根于这片富庶而充满灵气的土地,每年正月十五前,几个古幡会的“会头”就要坐在一起开筹备会,选人、找人。村人大都自发参加,为了保证庄严、肃穆以及对神的敬仰,要组建两三百人的表演队伍,而这些表演的人,都是当地的村民,亦都是耳濡目染于古幡会的种种,担此重任,每位参与的村民,都觉得荣幸而具有莫大的荣光。
直到正月十五、十六的幡会活动,大家便开始了每年一次的与“神”对话,幡旗队列中飘扬着缤纷的彩色旗幡,古乐长鸣伴着老人们唱起雄壮而庄严的‘号佛’,仿佛来自于圣土的梵音。花会舞蹈穿插在中间,数十个会档,每个会档就是一种表演形式;上百名角色,数不清的观众,行走在山间古道,古朴奔放、气势磅礴,充满了节日的热烈与吉祥,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活色生香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扬起的古幡,便是村民的寄托,便是我们的故乡印象,维系着所有人的情感,并且以不可磨灭的姿态,流传至今,依然还活跃在大台和庄户之间。灵山秀水向来滋生无限的生机与流动的神韵还有情感的汇聚,而古幡会便是智慧所凝,文化所凝,牵系着每一位远行的游子,牵系着根脉血缘里的亲情。
古幡会召唤着每一位远行的村民,每年正月十五前大家不约而同怀揣一颗虔诚之心投入到古幡会的准备中。当地有“指挥千军,不如一会”的说法,主持安排一场幡会不容易,不容易在于各种安排程序复杂繁琐,会档的安排,曲目的排练,走会的程序,全都听“会头”的调遣,好在乡民支持与参与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从小和老人学古曲谱的进了吉祥班,会乐器的便进音乐班,没有才艺有把力气的便去请幡,老人负责端茶送水,每个村民都尽一己之力,为幡会奔走,亦为幡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幡会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幡会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幡会,而是每一个人的幡会,大家从内心之中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与参与感,由此而形成民俗,形成内心不能抛却的印记。在这个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幡会是对祖宗的敬仰,对神的虔诚,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论行至何方,都不会忘了家。
一切引人向善的民俗,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如同坐在古槐树下的老奶奶那句:参加幡会,会让我内心满足。京西古幡会所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对这里生长的人们几百年来教化指引之功,引导着这片地域中的人沐浴神的光芒,用民俗的力量,锻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乡情满溢的美丽乡村。
善的力量与善的民俗文化会改变一个乡村的命运,会洗涤净化村人的内心,而京西古幡会,正是这样一种善与爱,付出与给予的乡村文化。
大山深处的慕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