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先生是我认识的年纪最长的文友,今年高寿九十有二。认识左先生是四五年前在《京西时报》上。那时,左先生的收藏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加上他也常去《京西时报》编辑部拿报纸,见面频次便越来越多。
认识左先生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印象深刻。一次聊天,左先生用“鲐背”二字形容自己,意思是人老了皱纹多了不中看了。而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为人谦和、豁达快乐、老当益壮。一般人很难想到他是九十多岁的老人。背地里我也经常称他左大爷。
左先生的家整洁温馨,没有小猫小狗、花鸟鱼虫。“老伴儿在世时也不爱养那些。”他说。用了多年的书柜里,整齐摆放着早年版本的文史书籍、家人相册,窗前“一头沉”书桌上,是一盏台灯、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随用的纸笔。这就是左先生的文化田园。
左先生说他只上过四年初小、半年初中,但他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汉字、拼音、阿拉伯数字,都洒脱遒劲;他的语言文字、文学功底不逊色本科生,散文、随笔、楹联也文采飞扬。当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茶叶大辞典》时,他曾任特约审稿。每逢春节、中秋,左先生都妙笔生花几副楹联,或散文随笔记述家乡圆月,乡情乡韵。曾记得,他笔下的《香山巧遇朱老总》《端午杂忆》《田园小屋燕归来》《京西抒怀》《情满永定河》,无一不质朴浓香,很难想到是出自一位耄耋老人笔端。尤其他撰写的收藏记忆,每篇都充满浓浓的家国情怀。
左先生收藏的书票证券等老物件,小到方寸邮票、入场券,大到木质梳头匣、桌凳,年代久远的在清末民初。那些老物件,在他心里是记忆,有些还记载着与老伴儿的至爱真情。他说,老伴儿走了以后,家里收存的过去那些老物件,只有捐给国家才是最好的去处。
把自己收藏了一生的书票证券等老物件,无偿捐赠国家,需要智慧,需要担当和勇气,在收藏市场高价收购老物件的今天,这种情怀勇气尤其难能可贵,令人赞叹、敬仰。
左先生是个细心人,几十年积累收藏的很多物品,记录着时代印记、历史文化。像清式髹漆三屉桌、方凳,用了几十年依旧光亮如初;光绪年间中学教科书《西洋历史地图》,完整无损;新中国成立后市民参加民主选举的选民证,新中国成立周年、十五周年、三十周年和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964年人民大会堂展演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入场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观故宫、武昌起义纪念馆、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民俗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的门票、简介,以及早年人们使用的粮油肉蛋票证券等,每一件都保持着原来本色。其中,有的书票证券博物馆、档案馆都没有。
1957年,左先生在王府井书店买的一本《北京游览手册》,成为他当时游览京城名胜指南。不曾想,时隔55年后的2012年,首都博物馆征集部负责人得知他收藏一本,并表示“迄今(我馆)尚未征集到时间更早的此类书籍”。左先生听言,当即将《手册》捐给了首博。还是2012年,左先生得知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在征集与园林有关老物品,马上想到自己珍藏多年的各地交通图、导游图、园林简介、参观券等。经过与园博馆联系,很快悉数捐赠给了园博馆。为此,园博馆开馆时特别为左先生所捐藏品制作了两块展板,供游人观览。
近些年,左先生将铭记历史文化的一件件收藏品,分门别类捐赠给了国家和市区博物馆、档案馆,有的被市区档案馆、博物馆登记、扫描录入系统保存起来。不久前,我有幸看到左先生的捐赠证书。一册册红底金字证书,记录着左先生所捐藏品呈现的近现代历史文化故事,也讲述着一位文化老人对国家档案收藏、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
文友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