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华林
很多人喜欢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流芳千古的名句,据说是从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演变而来。读书少,以前根本不知道庾信这个人。读《红楼梦》黛玉教香菱写诗,给她列的书单里有这个人,才开始网上翻找他的诗集。
黛玉告诉香菱先读王维、李白、杜甫诗一二百首,垫垫底,肚子里有这些货了,再读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不用一年就会写诗了。庾信不光能写“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那样伤感的诗句,他的赋写得也很多。我就想到曹丕、曹植也不光写诗,也写了许多赋的名篇。现在有人也喜欢写赋,其实赋这种文体好像现在已经失传了,律诗和词都有诗律和词谱的严格规定,后人还能照猫画虎地填词作诗,也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脆就写打油诗的。但赋没有严格规定,它是古诗与古代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另外也在不断变异,最早的赋是短赋,与诗差不多,只是不像诗那样严格四言或五言了,而是更随意一些。后来又出现了骚体,实际是屈原离骚体向散文的变体。汉代出现了辞赋,魏晋以后出现了骈赋,也就是骈体文,以四六句形式为主。受唐代律诗影响唐代又出现了律赋,宋代散文比较发达,又出现了文赋,实际就像现代散文。也就是说,赋的老祖宗是诗,慢慢演变由诗变成散文了。那我们今天写赋,是写骚赋、骈赋、律赋,还是文赋呢?其实,我看今天有人写的赋是四不像,也就是文言文而已,但现代人读文言文很费劲,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读这种八股文如放着白面馒头不吃,非忆苦思甜啃窝头自找苦吃。
庾信也够闹心的,他在《哀江南赋》中把这种闹心的情绪都写了出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我读“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感觉很清新。至于他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如何低沉低落,那种昔年种柳、依依汉南的飘零之苦,是他一生都难以释怀的摇落缠身。知我者谓我心为啥忧愁,谁知道庾信又有何所求呢?客死他乡也许是他一辈子最不甘的一件事情。但不管怎样,古代文学家还是很厉害的,精通韵律,写诗作赋样样精通。到了清代出现了小说,也就是当时说的“话本”,我小时候看小人书故事,都称看话本。也就是那些古今传奇故事。但清代小说是章回小说,里面也有诗词歌赋。《红楼梦》最明显,《金瓶梅》里面诗词也不少。“五四”提倡白话文运动后,再写的小说就不是章回小说了,有时候我就想,提倡白话文后古典的东西基本都给丢了,尤其是诗赋好像被打油诗给取替了。这些年又有些复古,有人刻意用平水韵开始写诗了,但再也没有南北朝和唐宋的韵味了,估计庾信要是活着鼻子得被气歪了,杜甫活着也得被气个半死。
庾信挺注重修辞的,他的诗语言很讲究,赋也写得好。有人研究把他作品分两个时期,也就是他前期作品比较单纯简单,后期亡国后被作人质在北方不能回故乡,又违心做官客在他乡那种纠结矛盾心绪。实际他晚年与杜甫一样,都经历国破山河的伤痛,在战乱中他还失去了一双儿女,所以晚年作品更加深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那种万般无奈的处境,像他这样生逢国难而出使不归的人,看到草木衰老枯死能不伤心落泪吗?风云不感又羁旅无归犹如一棵孤独无助的枯树。他写《枯树赋》就是抒发这种心情吧。
读了曹丕、曹植一些赋,看了庾信一些半伤半感的赋文,其实我更喜欢古代的赋了,如读今天的散文随笔,不受四言或五言的诗律约束,行文更自如随意,主要是那些真情实感可以尽情发挥和抒展。骈赋的好处是韵律美,有诗的内涵和精炼。我想文学发展到最后,应该往最初的回归吧,最后看山还是山。但,是一种悟透的回归,今天,文学的高峰已经很高了,但回眸最初先辈们登上的山峰仍然赞叹不已,我们今天又比他们走了多远呢?
- 标题导航
- 北京精雕走出北京 成为世界精雕“大腕”
-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一带一路”行动平台高级别指导委员会代表来我区参观考察
- 昔日煤窑变花谷又添露营新项目
- 我区打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 区农业农村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 履行国企责任助力创城为地区百姓营造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
- 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一)
- 弘扬七夕传统文化树立家庭文明新风
- 清水镇开展“七夕”联谊活动
- 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活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举办“强国复兴有我”主题宣讲活动
-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专题学习
- “四史”宣讲进企业
- 听讲座 签承诺书争做诚实守信门头沟人
- 门头沟区交通安全工作部门联席会办公室关于对交通安全隐患单位的通报
庾信与落花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