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工师父在新车间内加工作品
▲ 北京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正在展示琉璃构件
▲村口公园的九龙壁
▲ 琉璃之乡牌楼
本报讯(记者马燊郭映虹)琉璃渠村是门头沟区龙泉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在这里,无论是建筑或是街边的基础设施,都能够看到琉璃的身影。过去,生产皇家御用琉璃构件的北京琉璃制品厂也坐落于此。而琉璃,就成为了串联这一村一厂的重要羁绊。
沿石担路一路向北,刚过三家店水闸不远,“琉璃之乡”的牌楼就出现在路边。黄蓝绿三色组成的琉璃牌楼,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宛若流水的光泽,贵气逼人。牌楼之后,就是有着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琉璃渠村。
穿过一座铁路桥洞,巨大的九龙壁横亘于眼前,据记载,其与北海公园九龙壁同根同源,皆是老一辈琉璃匠人的作品。越过九龙壁,就来到了三官阁过街楼。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与琉璃文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学者肖永旺,他也是记者此行的“导游”。“我今年68岁,基本上一辈子都在与琉璃打交道。”肖永旺做着自我介绍,又指了指三官阁过街楼:“咱们就从这开始讲起吧。”
据肖永旺介绍,三官阁过街楼建于清乾隆时期,楼顶、墙体都有琉璃构件装饰。这里从前既是门楼,同时也是村里祈福场所,“阁楼顶上有琉璃制作的宝瓶,上边还有三叉戟,寓意是平平安安、官运亨通。”肖永旺又指了指阁楼墙体上的“带河”二字,“三官阁东面写的是‘带河’,西面写的是‘砺山’,意思是黄河永远不会变成人的衣带那么宽,泰山也不会变成磨刀石大小,取一个江山永固的含义。”
三官阁高近10米,穿过楼洞就仿佛古时人们穿过了高大的城门,古旧的墙体上刻满了岁月的斑驳,触摸着这些痕迹,令人不禁产生遐想。
过了三官阁,肖永旺带着记者来到了琉璃厂商宅院,现已改为皇家琉璃博物馆,这里曾是琉璃局负责人办公的地点,如今储存了大量琉璃构件和关于琉璃的各种记忆。
走进院内,立于墙边的两座石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古时候的路标,一个写的是‘妙峰山正路往西’一个写的是‘万缘同善茶棚’,这里说的茶棚是以前通往妙峰山路上最大的茶棚,而这条路也就是以前人们去妙峰山要走的西山古道。”肖永旺介绍道。
据了解,除了两座石条,这座宅院内还留存着自古以来,琉璃厂烧制的各种琉璃构件。“最早的时候,这里只是普通的火窑,后来成为了专供皇家使用的官窑,历代的大工匠们也都具备着极强的实力,先后创造出了琉璃仿砖、仿木、仿漆等多种琉璃制品,让使用琉璃的建筑,色彩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肖永旺说。
走在这座博物馆中,所观所感皆是琉璃在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气息。在这里,琉璃不仅仅是一种物件,更成为了一个村庄精神的符号,成为了皇家御用的骄傲,也成为了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证明。
出了博物馆,炎热的天气下,当记者靠在路边短暂休息时,手无意间碰触到了躲在树荫下“乘凉”的琉璃花盆,一阵清凉顺着手指蹿到了心底,为这个夏末解除了些许湿热,而对琉璃更是多生出几分好感。
跟着肖永旺来到了村里的关帝庙,记者不禁被琉璃渠村的大气所震撼。占地200平方米左右的四合院均以琉璃砌顶,华丽非常。肖永旺告诉记者:“别看这小小的关帝庙,却是有两个全市仅有,一个是全市唯一一个琉璃制的须弥底座,另一个就是全市最大的琉璃整烧雕塑。”
望着这些琉璃制品,记者从肖永旺的脸上看到了骄傲和自豪,一生伴随着琉璃成长,琉璃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走!咱们再去最后一个地方——宝顺宅院。”
宝顺宅院是清代遗留下来的一座古宅,现在已经改为一家“精品民宿”。肖永旺跟负责人打着招呼走进宅院,显然已经是这里的“熟客”。“相传琉璃渠村最早的两户人家分别姓刘和李,村名也叫刘李居,元代成为官窑后改名琉璃渠。”肖永旺说,“经营这家民宿的老板也是门头沟人,算是异地求学回乡创业,结合琉璃文化开展了不少活动,我也常受邀来当导游,效果不错。”
新乡村宝顺宅院民宿负责人张爽笑着与肖永旺打招呼,并告诉记者,“琉璃文化是吸引我们的关键,我们也希望除了为游客提供基本食宿服务以外,能够融合更多当地文化,特别是琉璃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够提升我们自身的品质,又能够为非遗文化的宣传作一些贡献。”看着古朴与现代结合的民宿,看着树荫下的琉璃桌、琉璃凳,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悄然而至。
“琉璃看的是光泽,是水头儿,阳光在琉璃瓦上一走,流光四溢,这是最美的时候。”肖永旺对琉璃的热爱,根植于内心深处,让他愿意用心、用时研究琉璃,愿意为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与肖永旺有着相同心境的还有一人,就是北京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赵长安。记者来到了位于琉璃渠村口的北京琉璃制品厂,也就是即将建成开园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这里赵长安接待了我们。
“从事琉璃相关工作近30年了,我是打骨子里的喜爱。”谈论起琉璃文化,赵长安开始滔滔不绝,“您看,这是已经进行了一次烧制的半成品,咱们琉璃烧制技艺从选材到成器,大的工序就需要20多道,要是细分的话,就需要100多道了。”
“咱们的琉璃烧制技艺最早记载是在元代初期,距今已经700多年历史了,清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一边说着,赵长安带着记者来到一排窑洞前,“这是我们留了两孔古法烧制琉璃的窑口,未来古法烧制琉璃的火苗将从这里燃起,另外几孔窑改造成了展室,可以向游人分步展示琉璃烧造的过程。”
赵长安对琉璃的喜爱不仅仅是表现在对琉璃文化、琉璃烧造技艺的了解,更在于对“琉璃重生”的渴望心情。“在2000年之前,琉璃厂的运行还是比较顺利的,那时候需求量也大,老师傅也多。后来从2000年开始,产量就逐步下降了,到了2012年,琉璃生产基本就停滞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赵长安说,“虽然生产基本停滞了,但是区里还是十分重视琉璃烧制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这10年来也想了许多办法来振兴琉璃,特别是近5年,一方面领导多次调研指导琉璃文化的开发应用,另一方面与金隅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打造这个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来了解琉璃文化的人逐渐多起来了,这一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我来说,还是很欣慰的。”
目前,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当中,整体工程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完工并开园。记者了解到,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具备展示、体验、研学、培训、餐饮娱乐、办公、住宿等多种功能,同时,计划设置非遗聚集街区,促进非遗文化的不断传承。“将‘非遗’活态传承,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日常,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可以说,琉璃烧制技艺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吸引了我们,希望通过对琉璃烧制技艺实施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推动琉璃烧制技艺‘非遗’可持续发展。”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