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街,这个充满时代色彩的地名,是我家居住了几十年的街道。棚户区拆迁改造后,安全街便带着与它一起成长的那些砖瓦土坯房,消失在了岁月的海洋里,取而代之的是海市蜃楼般的花园式住宅小区。
安全街,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煤矿家属区的缩影,它与和平街如同牵手相伴的孪生姊妹。从南向北、由低向高排列的平房街区,背靠绵延逶迤的九龙山,左右被西龙门和东龙门两个村子拥抱着,仿佛俯卧在巨龙脚下。
居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安全街,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住房间量大小,都够不上高大上。但却让煤矿工人彻底告别了往日夏不挡雨、冬不避寒窝棚,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了。用老百姓的话说,绝对够得上领导阶级待遇。
过去居住在安全街的家庭,很多是父亲和邻居叔、大爷那种拉家带口从河北等地来的外来户。我家搬到安全街之前,住的是矿里一间小土坯房,那时,父亲已经下了几年井。从父亲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他们那时候穿的是蓝黑色工作服,安全帽是那种柳条编的帽斗,矿灯是蓄电池那种。大家所以远离故土来煤矿工作,自然和下井挣钱多有关。就像当年流传的那句民谣:“有女嫁窑黑儿,好坏衣裳有两身儿;吃油吃油底儿,烧煤烧煤芯儿。”感化了很多女人,嫁给煤矿工人过日子。
安全街从建设之初到拆迁,风风雨雨半个世纪一直没更名改姓。当年是哪位领导、专家将这个街道定名为“安全街”的,是不是和此地位于两个“龙门”之间,有祈愿龙神护佑百姓安康作用,没听老辈人说过。不过有一点应该没有异议,就是寄望新中国煤矿工人生活安康幸福。
新中国煤矿工人,不再是受欺压被剥削的“煤黑子”,而是为国家建设工作做主人,工资按时发,吃住有保障。所以大家工作起来劲头十足,不怕苦不怕累,最后也都扎根在了门头沟,成为响当当的工人阶级。他们春夏秋冬两点一线,去矿上上班,下班回家。家里缝缝补补、洗衣做饭、看孩子全归女人。每天家家户户的粗茶淡饭,伴着炉火炊烟飘移在街道上空。
过去的安全街、和平街、幸福街、河南街那些老街区,不像现在的社区有花有草,路面硬化干净。街道的房屋山墙脚下、犄角旮旯,不是这家那户堆的煤末、黄土,就是砖头瓦块。各家各户为了满足自家活动空间,左邻右舍之间都砌个一人高的石头墙,或者用板皮、圪针扎道篱笆,弄个不上锁的院门。院里盖间小房,放些煤柴杂物,养几只鸡鸭兔子。夏天,院里放个小饭桌,一家人面条、窝头的规划着日子。那时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单一,一个街道普遍是一个小卖部、粮店、菜站,最寒酸的是半露天公厕,夏天苍蝇蚊子成群,寒冬腊月冷风冻屁股。
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在计划经济范围,确实有些俭朴清苦,但也不乏淡然安逸。李家办喜事,左邻右舍就帮桌椅板凳、盘子碗筷,两挂鞭炮、一把喜糖能让孩子们乐翻天;王家盖厨房,大家能伸把手和泥、递砖的都伸把手。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相处得跟亲兄弟姐妹似的,一起做作业、玩游戏,一起捡煤、打草喂兔子。家家户户的日子,就那么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期盼着。
岁月如流,世易时移。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大地,百姓生活日益精彩丰沛。特别是进入到新千年、新时代,在如火如荼、感天动地的棚户区拆迁改造中,深深烙刻着岁月肌理的安全街和用了大半辈子的水缸、水筲、煤炉子、橱柜、板凳、针线笸箩,全被写进了历史记忆。过去梦里不曾见到的宽敞明亮居室、现代化家电物品、火锅海鲜烤串,如今全都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四季常绿、三季花香的社区,堪比一个个小花园,扮靓着万家灯火;宽展平坦的街区公路,宛如一道道银丝带,萦绕着五彩斑斓的生活;家门口的购物、托幼、就医、就学、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不断提升、丰富着大家的幸福生活指数。
新时代、新变化,新生活、新气象。曾经的安全街、和平街,曾经为“龙神”所佑护的百姓大众,如今已然迈进福泰安康、和谐幸福生活中。
- 标题导航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践行“两山”理论
- “门头沟小院”成为我区“两山”理论的最美实践
- 潭戒两古寺银杏进入最佳观赏期
- “8+1”行动推进“东胡林人”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谈会召开
- 区长喻华锋在门头沟区处级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上作专题辅导
- 我区以商招商持续释放强“磁力”
- 区交通局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交通运输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 清水镇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
- 妙峰文明积分银行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 发挥群防群治力量 筑牢森林防火屏障
- 10月份第四周(10.22-10.28)河长制综合情况
- 龙泉镇科学精准防控严防疫情风险外溢
- 北京市2023年高考报名工作启动
- 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校园电梯安全排查
- 曝光失信案例
- 人才高速路
安全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