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房间,翻出来一双崭新的老式纳底儿棉鞋,我的眼前倏然一亮。这些年我舍不得穿,一直把它放在厨柜里,它是母亲为我缝制的一双棉鞋,看到它,许多往事瞬间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自幼生活在农村,那时庄稼人的日子普遍贫穷,冬天,舍不得花钱买棉鞋,大都是自己做。制作棉鞋那也是挺麻烦的活儿,先要积攒一些碎布片子,农村人把它们称为“铺衬”,把布片一张张放到糨糊中浸泡,然后一层一层地铺到门板上,经过两天晾晒,袼禙就制成了,按尺码剪成鞋底,逐层粘贴,便成了鞋底。
纳鞋底是做鞋中最麻烦的一道工序,用的大都是粗麻线,每纳一针得先用锥子扎一个孔,后用套在中指上的铜顶针一顶把针线穿过去,再使劲儿地拽几下,偶尔母亲把针快速的在发髻上划一下,为的是走针时更顺滑,再如此反复纳下一针,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就留在鞋底上了。针脚的大小决定做出的鞋底是否结实耐磨,所以需要千针万线才能纳成一双鞋底,那针脚一行行,一排排,十分整齐,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纳鞋底是个劳神费力的苦活,时间一长,母亲的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母亲还不小心会扎着手指,放在嘴里去吮吸,每次看见,我都十分心疼。因此,在小时候的无数个夜里,我是经常望着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神情专注的背影和听着麻线抽动的嗤嗤声中而渐渐地进入梦乡的。
纳好鞋底,接着就是上鞋帮,棉鞋的鞋帮里面要夯上棉絮,内贴绒布。上鞋帮也是个技术活,没个好手艺,鞋帮就会上偏,穿着难看还不舒服。因此,母亲将穿了细麻线的钢针从上往下,把鞋帮和鞋底一起穿透,每上一针都要仔细比量一下歪正,然后用力拉紧针线,鞋帮就被紧紧地上在鞋底上。母亲做鞋的细心和耐心是出了名的,她做出的鞋不仅穿着舒服,而且特别美观,每次穿出去,人们都啧啧称赞。
我读初中时在学校住宿,有一次我们班在清除操场积雪中,我的一双棉鞋全湿透了,午间,我把棉鞋放在教室炉子上烘烤,同学添煤揭炉盖子,一不小心把我的一只鞋挂炉膛,勾出来之后,鞋前帮烧了个窟窿,我急得大哭……
村里的一位走读同学把烧鞋的情况告诉了家长,母亲经过两昼夜的奋战,为我突击做好一双棉鞋。那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有位同学说:“思桥,有人找你。”我抬起头时,发现母亲身穿一件单薄的青色衣服站在窗外,手里拿着一双棉鞋,扬了扬,大声说:“思桥,我给你送棉鞋来了!”此刻,全班同学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母亲,母亲冻得浑身发抖,我跑出教室,接过母亲手中的棉鞋,抱着母亲热泪盈眶。
那年,我回娘家,母亲已经年过古稀,眼神有些衰退,可硬要给我做双棉鞋,父亲说,你做的老式棉鞋已不时兴,现在都不穿“一脚蹬”了。
母亲就找复员军人借了双军用棉鞋,仔细仿制,打洞眼儿是请人帮忙的。我接过这双新棉鞋时,鼻子一阵发酸,强忍着将要涌出的泪水,连声说:“好,好!”
全家三代人都穿母亲手做的棉鞋,那一双双棉鞋纳了多少针,用了多少线绳,我不知道,母亲也不知道。能知道的是母亲左手食指永远弯曲了,再也伸不直了。右手食指先是勒出条条红痕,继而变成了一道道黑色的纹线……
穿着母亲做的棉鞋度过一个又一个数九寒冬,走过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我深深感到,母亲和所有的山村妇女一样,把对孩子的慈爱、对丈夫的深情、对长辈的孝顺,都融合在做鞋的针针线线之中……
如今,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店里的鞋千姿百态,手工制作的布鞋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越来越喜欢母亲给我制作的那双棉鞋,我要把它好好珍藏。
- 标题导航
- 潭柘寺跨年钟声再敲响
- 我区召开2023年创城工作推进会
- 区委生态文明委召开专题会议
- 元旦假期 我区消费市场暖意融融
- 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我区召开“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
- 门头沟区人民武装部主官调整
-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中小学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汇报研究社区工作者管理细则
- 门头沟区关于推动复工复产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
- 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 节令之美·元旦一元复始:说说元旦“那些事儿”
- 2022年12月份第四周(12.17-12.23)河长制综合情况
- 元旦假期做好个人防护安全文明出游
- 元旦假期这样旅游不文明
棉鞋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