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年关,就有许多介绍新桃、旧符的文章,溯本求源,引经据典,越读越厚,忍不住我将之化繁为简,梳理如下:
先说“桃”,本指桃木人。“符”,本指神荼、郁垒、猛虎。流传到后来,桃和符合二为一,即在桃木上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他们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驱邪避鬼,这种桃木板就称为桃符。那桃符是怎么来的呢?据《山海经·海外经》记载,在苍海之上,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枝枝杈杈绵延了三千里。在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座桃树枝搭成的门,叫鬼门,所有的鬼都从这里出入。把守鬼门的有两个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拿着苇子编的绳索,把那些为非作歹的害人鬼捆起来给老虎吃。汉朝王充在《论衡·订鬼》《山海经新释》卷十二又续说,恶鬼被喂虎之后,黄帝在鬼门旁立了一个大桃人,然后又在门上画了神荼、郁垒和虎的像,并把苇索挂在门上,让他们抵御外鬼,这就是桃和符的来源,神荼、郁垒也就成了除暴安良的门神。贴门神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以前,也有说是商周就有,但“门神”这个词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东汉年间,每到新年更始,家家户户都“立桃梗于门户,画郁垒苇茭其上”,汉朝还没有纸,门神都是画在门上的。传说神荼、郁垒二神相貌怪异,表情凶狠,但民间并没有固定的画像,任由各地自由发挥。唐朝的时候,桃符文化完全被确定下来,桃木人被桃板、桃木所取代,因为“桃者,五木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桃板上画的门神最著名的是秦叔宝、尉迟敬德。宋朝的时候发明了印刷术,据《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但也还有手写、手绘桃符的习惯,陆游曾有诗记载:“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明清时代对桃符讲究大不如前,简化成在门上悬挂画有门神的木板,或者干脆在木板上画朵桃花,随着印刷术的推广,老百姓多在自家大门贴上一对门神画像,以镇邪驱鬼,保佑家宅平安。民国时期,源于汉唐“桃符”演变而来的开封朱仙镇的木板年画,迎来一个鼎盛时期,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2006年还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贴桃符的习俗,还有一个小典故: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两块桃木片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吉祥话,挂在宫门口,为人们祈福纳祥,这便是春节贴对联的由来,桃符也借指春联。这幅中国最早的春联,现存于成都永陵博物馆,有机会当目睹之。
言归正传,除了神荼、郁垒这对传统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因杀戮过重,夜不能寐,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亲自站岗驱鬼,于是,他们俩就成了新门神。后来人民群众发扬光大,门神CP就更多了:钟馗、魏征,关公、张飞,萧何、韩信,孟良、焦赞……王鼎钧在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之二的《怒目少年》中曾写道,“阜阳为抗战使尽力气,过年贴门神,连门神都穿着军服,背着步枪,效钟馗并伸两指,指着踩在黑皮靴底下的黄衣小儿。”国仇家恨,可见一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过得都是“革命化春节”,大门上不贴门神,春联也很少见。我第一次看见门神,还是20多年前的一个早春,途径一家农户,朱红的大门上贴了一对门神年画,左边门扇上小楷注明是神荼,右边门扇便是郁垒,二门神都身着色彩斑斓的战甲,相貌堂堂,雄姿英武,一手执金色战戟,一手挥舞宝剑,剑锋各挑四个大红字,“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一点没有度朔山凶神恶煞的风格。近些年,常看见门神被财神、福神、喜神所取代,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大年初一贴春联、贴福字。
时代总是在发展,传统的桃符文化也会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自古至今从未改变过。
- 标题导航
- 新春氛围“拉满”“龙元素”装饰扮靓门头沟
- 门头沟区委召开2023年度镇(街道)系统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
- 门头沟区纪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召开
- 新居里过新年!门头沟首个整村异地安置村“交钥匙”
- 门头沟区召开202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誓师大会
- 市区领导听取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月季展重点项目设计方案汇报
- 消防力量开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实战演练
- 强化日常巡查 确保森林防灭火安全
- 白瀑云景恢复运营
- 区公安分局交通支队持续整治非机动车违法行为
- 严管理 强宣传筑牢社区“防火墙”
- 门头沟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主任翟颖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 门头沟区举办先进模范事迹主题展览
- 潭柘寺镇解决百姓如厕难
- 及时恢复照明消除安全隐患
- 增设“通医公交”专线方便百姓就医出行
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