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月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儿时的房檐上,常常挂着长长的冰柱,早晨的玻璃上,结出一幅幅美丽的冰花,墙角边的冰雪经久不化。此时,虽然天寒地冻,但寒冬过后便是春天,因而,人们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全都有”,说的是乡下人遵循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按照约定俗成的排序,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吃喝儿。过年的方式有千百种,但唯一不变的是年俗,尤其在当今现代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年俗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为何说:“二十三,糖瓜粘”呢?这先得知道糖瓜为何物?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而成的糖,其颜色浅灰淡黄,将其制成扁圆形,状似瓜状的叫做“糖瓜”;拉抽成长条形或棍状的叫“关东糖”,两者用料相同,味道无异,只是形状不同而已。它的中间皆是中空的,内部充满气泡,食用时口感酥脆而甜,慢慢咀嚼过后,仍口留余香,由于它的黏性很大,糖泥常常粘在牙齿上,所以叫“糖瓜粘”。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进行祭灶活动,这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极大,流传颇广的习俗。过去,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尊其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所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名为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炉灶台,实为察看各家各户的言行。因此,人们又把“灶王爷”称为“灶神”,而旧时制作“糖瓜”,主要是用来祭祀灶王爷的。
据多地传说,灶王爷最初本是一个叫张奎的泥匠,其锅台灶台垒得好,其家里很是富裕。后来,因他好吃懒做,其妻常劝而不知悔,并怒将结发的妻子休掉,又重新找了一个妻子。不料,他找的这个妻子也是个游手好闲之人,最后,家庭破败落魄,两个人只好讨饭过活。这日,两人讨饭来到一户家境富足,日子红火的门前,此户主人竟是被张奎休掉的妻子,张奎羞愧的无地自容,一头扎进了灶火正旺的炉灶里被烧死了,其续弦之妻亦被活活饿死。
张奎死后到了天庭,向玉皇大帝诚恳认错,玉帝知其手艺,便封他为灶神爷,希望他能保佑凡人全家平安,衣食无忧,并责令他把每一家人每天做的善恶之事,详细记录下来,于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人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报告,再将这一家人一年里的吉凶祸福交由灶王爷处置,灶王爷奉命而行,把记录的材料分别放进或善或恶的两个罐子里。因此,灶王爷的汇报关系到一家人的命运。
腊月二十三日这天,是灶王爷升天汇报之时,人称“送灶”。人们在灶壁神龛中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供品,人们供奉糖瓜,便是取其又甜又粘之意,要么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无法胡言乱语;要么是让他甜甜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江南还有杀黄羊祭祀之风俗,因此鲁迅先生在《庚子送灶即事》中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其意亦是粘住灶君嘴,使其不能对玉帝说坏话。
儿时家贫,我的伯父年轻时走南闯北,做些小买卖,挣点小钱以贴补家用。原本好好的日子,伯母与伯父的独生女,因病相继离世,伯父极度伤心,导致双目失明。于是,伯父和我们一起生活,白天吃的是一锅饭,夜晚我和伯父住在两间小南屋里,那会儿,伯父积攒不多的钱,每逢过年,都要买上一大包糖瓜,今天两块、明天三块地给我吃,尽管他藏的很严实,还是被我找到了,便拿出来与小伴儿一起分享。
每逢过年了,伯父总要给我讲糖瓜粘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起初,我只是当笑话听,可他却很严肃说:“人们熬制糖瓜,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胡说八道。我们吃糖瓜,也要管住自个儿的嘴,事情讲当面,不要在人背后乱嚼舌根儿,人世间多少吵闹纷争,皆因祸从口出。”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他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不怕别人硬,就怕自个儿不正。”我记住了这句话,后来长大了,读了明朝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呀,活在世上就要活的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我亦时刻提醒自己,绝不做那些对不起别人,也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其实,当下做人很难,谁人背后不被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因而,欲说人时,多想想“二十三,糖瓜粘”,兴许管用!
糖瓜粘童年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