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京西的永定河畔,每到年根儿家里会做很多粘豆包,吃不完也不用担心,放在屋外这个天然的“大冰箱”里一冻,俨然就是超市里的速冻食品了。热情好客的老伴儿,还会将家里做的粘豆包送给亲戚朋友,让他们也尝尝鲜。
家乡人常说一句话“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意思是粘豆包是很珍贵的,不要把它不当回事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粘豆包虽然不如以前那么稀罕了,但一入腊月,家里人即便不做粘豆包,也要买几个尝尝,每次闻到这种黄米面夹杂着红小豆的味道,就有一种过年的感觉,是一种无法忘却的情怀。
粘豆包的外皮主要是家乡出产的黍子碾成的黄米再加上少许玉米碴做成的,只须提前泡一个晚上,然后把米晾成半干,用石磨磨成面,这样蒸出豆包颜色黄润、口感劲道,咀嚼起来软糯且不粘牙。米香混合着豆香,那是绝美的搭配,现在很少能吃到这种正宗的粘豆包了,如今很多人改用江米面,味道已不如从前。
记得小时候春节将至,母亲就开始捣豆馅了,她把红小豆洗净,然后放上红枣煮熟,用擀面杖捣成泥,全部都是真材实料。粘豆包的制作看起来简单,其实讲究得很,将揉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面剂子,略微抚平,中间按出个小窝窝,舀出一勺豆馅填进窝窝里,两手一捏揉成一个圆团儿,放置案板上两手一撮,一个小蒙古包似的豆包儿就包好了。捏好的粘豆包个头一般只比乒乓球大一点,如果豆包包大了,会被人家笑话的,而且还要包得均匀整齐,摆上去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另外,粘豆包要薄皮大馅,这样才更好吃,做到这一点当然要有高超的技巧了。
蒸一锅粘豆包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揭笼时,只见热气弥漫下的粘豆包一个个金灿灿、油亮亮、诱人味蕾,里面暗红色的豆沙馅若隐若现,整个屋子里弥漫着五谷的芬芳,那种香味儿会使你垂涎欲滴,食欲大开。如果趁热吃上一个,绝对入口绵软,细嚼起来又会感到非常劲道,这时候老伴会用一盆冷水放在手旁,边沾水边噓噓吹着热气将屉中烫手的粘豆包一个个取出来,放入早已准备好的簸箕里,端在院子里晾凉。
粘豆包是一种极具家乡特色的食品,也可称为粗粮细做,那金黄诱人的色泽,粘糯的外皮,香喷喷的味道,想像着就让人胃口大开。家乡人在过年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这道食品,粘豆包的芳香拉开了浓浓年味的大幕,它是京郊农村迎接春节来临的重要标志。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粘豆包已成了上年纪人的怀旧食品,一进腊月天,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吃过的粘豆包,梦到腊月里家家户户蒸制粘豆包的情景。
家乡的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