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春节比作一场盛大的联欢晚会,正月十五闹花灯则是最后的压轴大戏,让人回味悠长。小时候,元宵节是村里最热闹的节日,届时各档花会竞相上演,让人大饱眼福:有大鼓会、秧歌会、石锁会、武术会,你方唱罢我登场,锣鼓声铿锵有力,震耳欲聋,那阵势让村庄和街道都沸腾起来。白天热闹非凡,晚上的时候更加红火,各种各样的花灯挂满街头。我们这些小孩子提着兔子灯、龙头灯,跟着爸妈,拉着伙伴,吃着糖葫芦在街上游走,人群里熙熙攘攘,笑声、叫声、鞭炮声,那才真是闹元宵呢!
以上说的是上世纪50年代,我们龙泉务村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情景,现在很多老年人早已淡忘了,恍惚间记得我那时最多只有六、七岁。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把花灯挂到街门口,邻里之间还在街边墙角之处砌垒坛火,到了晚上大人小孩赏灯累了、冷了就到坛火边烤烤,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围在坛火边,讲古聊天。当花会表演队伍来到街上时,村里的一些热心家庭,还会在家门口摆上茶点之类,招待这些表演人员并邀请他们在坛火边小歇。据老人讲,这种活动在民国期间就有,到解放初那些年更为热闹。那时,闹花灯最热闹的街是横街,横街在当时是村里的一条主街,大街上空的正中拉有很多条幅,大约每隔三四十米就有一幅,上书四个大字如“天下太平”“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等等,令人精神振奋。
龙泉务村正式观灯一般要举办三天,正月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罢灯,这三天的晚上全村各户的彩灯齐明,煞是好看。再加上各家儿童提着灯笼游玩,形成提灯、观灯、逛灯的热闹场面,如果登上村外山坡上观望夜景,那真是万家灯火,甚为壮观。
记得那年元宵节,月亮刚刚爬上树梢,弥漫于空气中的鞭炮味儿还未散尽,我和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提着灯笼,争先恐后走出家门聚在一起,比谁的灯笼好看,比谁的灯笼更亮。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蜡烛歪倒把灯笼烧着了,所以,还记得“灯笼着了用脚跺,明天爸妈再来做”这种自我安慰式的童年歌谣。
元宵节的喜庆,体现在那一盏盏火红的灯笼上。那时候条件艰苦,自制的灯笼比较多,先用竹篾或荆条扎个笼子,上下留有出口,或方形或圆形,外面罩上红油纸,再找一块小木板当底座,然后,在底座放置好小蜡烛,这样灯笼就做好了。为了美观,还要用彩纸剪些穗儿粘在灯笼下端,手巧的人还会剪些鸟兽花卉的图案或写些灯谜贴在灯笼上。
元宵节的红火,还体现在那些淳朴善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父老乡亲们身上,那时生活清贫,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千门灯火夜似昼,大街上的花灯目不暇接,每家的花灯都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乡亲们的聪明才智和创作风格,他们通过相互间的艺术交流,为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献上了一场热闹的民俗文化大餐。
公社化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龙泉务村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基本消失了。如今,仍有一些80岁左右的年长老人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饶有兴趣地回忆当年村里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情景。我的童年,曾经与元宵节的彩灯和字幅有幸相约,60多年过去了,那难忘的场景,仍闪烁在记忆里,悠远绵长。
元宵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