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也称灯节,每年它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放鞭炮、吃元宵、穿新衣,而是夜晚人们挑着的那形状各异,五花八门的彩灯,因为,这天晚上灯笼多彩多姿,火红热烈。游走在灯笼的世界里,让你心境开阔,浮想联翩。
儿时家里穷,买不起像样的灯笼,就做起了简易的罐子灯笼。所谓罐子灯笼,就是在圆肚玻璃罐头瓶底儿坐上一支红蜡头儿,绕着瓶颈的螺旋纹拴上一根细铁丝,用棍儿挑着。玻璃罐头瓶的优点是透光性强,缺点是太矮,里面也只能坐个半截蜡头儿。当时,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罐头瓶并不难找,通常亲人间相互串门的礼物中,都少不了两瓶罐头。红蜡烛也是家家必备,因为在那年月没有电灯。
后来,我跟邻居魏大叔学会了扎彩灯。魏大叔是编炕席、制房箔的高手,制作灯笼也十分精致。他把竹子削成一根根竹篾,用水浸泡。然后,用八号铁线做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圈,接着是把柔软的竹篾的两头儿分别绑定在两个铁圈上,每一根竹篾的弧度要保持一致,使灯笼上下、左右完全对称。接着,用大小不同的纸壳圆圈糊好灯顶和灯尾,涂上色彩,这就丰富了灯的外形,并在下面的铁圈上绑一块钉尖朝上的小木板,那是插蜡烛的地方,扁圆形的灯笼做好了,分别在上面写上“福、寿、安、康、禄、隆”等吉祥字样,这种灯笼重量最轻,既文雅又古朴。这里要补充说明,裱糊工序,那是一项技术活儿,裁剪的纸张大小要适当,涂浆糊更要均匀,弄不好,不是开裂,就是皱皱巴巴,糊完的灯笼丑陋不堪。
正月十五晚上最为热闹,孩子们总会提着灯笼,嘴里含着糖球儿,去这个伙伴家待一会儿,去那个伙伴家玩一阵儿,打扑克、猜谜语。然后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在街上逛来逛去,将小串鞭炮拆开,借着灯笼的烛焰,点燃引线,一个一个地崩。
有一年,我在姥姥家过元宵节,老舅送了我一盏长方形的木框玻璃灯笼。那灯笼高一尺,长木棱作框,四面镶嵌亮晶晶的薄玻璃,底座是一块方形木板,中央是一个铁钉,钉尖朝上,用蜡焰烧热,立马就将钉尖插进蜡烛底部,这比罐子灯笼坐的蜡头更牢固,且高度适宜,可以放整支蜡烛,而且烛焰不会被风轻易吹灭,这灯笼不但结实,又美观大方。
记忆里还有一种传统灯笼,是用高粱秫秸扎成的八角灯笼,周身都用彩纸糊上,别看材料不算贵重,几何图形也比较简单,却充满了文化色彩,极富诗意。八角灯笼算是灯家族中的佼佼者了,在我们周围较为罕见,因为,这种灯笼需要高超的手艺,这整套制作过程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个谜。儿时的我,只有偶尔远观的份儿,可望而不可即,常常为没能拥有那样别致的八角灯笼而感到些许遗憾。
灯笼起源于中国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灯笼不仅仅是用于照明,逐渐增加了五彩斑斓的文化色彩,衍生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寓意。大家之所以喜爱灯笼,它代表团圆、吉祥和幸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斗。
元宵佳节说灯笼